问题 |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
分类 | |
解答 |
![]() 一、概念分析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把大气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统一规划能源结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布局等,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以改善大气质量。 二、治理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①改革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沼气、酒精)。②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燃料脱硫、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减少燃烧时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③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如改革炉灶、采用沸腾炉燃烧等)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④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工业生产工艺(如不用和少用易引起污染的原料,采用闭路循环工艺等)。⑤节约能源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⑥加强企业管理,减少事故性排放和逸散。⑦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置工业、生活和建筑废渣,减少地面扬尘。 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燃烧过程和工业生产过程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仍有一些污染物排入大气,应控制其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使之不超过该地区的环境容量。主要方法有: ①利用各种除尘器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②采用气体吸收塔处理有害气体(如用氨水、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吸收废气中二氧化硫;用碱吸收法处理排烟中的氮氧化物)。③应用其他物理的(如冷凝)、化学的(如催化转化)、物理化学的(如分子筛、活性炭吸附、膜分离)方法回收利用废气中的有用物质,或使有害气体无害化。 发展植物净化 植物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截留粉尘、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等功能,可以在大面积的范围内,长时间地、连续地净化大气。尤其是大气中污染物影响范围广、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植物净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城市和工业区有计划地、有选择地扩大绿地面积是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具有长效能和多功能的措施。 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大气环境的自净有物理、化学作用(扩散、稀释、氧化、还原、降水洗涤等)和生物作用。在排出的污染物总量恒定的情况下,污染物浓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同气象条件有关,认识和掌握气象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可以降低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避免或减少大气污染危害。例如,以不同地区、不同高度的大气层的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变化规律为依据,可以合理地确定不同地区的烟囱高度,使经烟囱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能在大气中迅速地扩散稀释。 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12月10日下午,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析当前节能减排形势,动员部署明年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会议中指出,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雾霾防治形势逼人。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对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经济综合部门,同时也是节能减排工作协调部门、节能主管部门,在加强节能减排、配合支持环保等部门促进大气污染防治中要采取积极措施,着力推进相关工作的落实。各地发展改革(经信)部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尽职履责,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相关工作。 解振华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推动出台防治大气污染的配套措施,在化解过剩产能、完善环保电价、推动油品质量升级、支持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实施新能源及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及天然气增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解振华强调,全国发展改革系统一定要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认真抓好2014年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建立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手段,着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会同有关部门确保明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制订重大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 二是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切实解决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问题。控制煤炭消费量,制定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切实抓好天然气供应保障。做好油品品质提升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2014—2015年节能行动计划。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暂停未完成目标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对能源消费增量超出控制目标的地区新上高耗能项目,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积极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和实施节能量交易制度。加强能效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节能监察执法机制,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四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组织编制《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改造。 五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尽快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议。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 六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形成组合拳。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引导社会加大节能减排和防治大气污染治理投入。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挥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作用,落实脱硫、脱硝和除尘电价政策,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 七是加强与地方和部门协调合作。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做好节能减排的部署安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支持配合环保等部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合力。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沟通协作。 八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节能减排、防治雾霾。办好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绿色产品、节能省地型住宅。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践行绿色低碳交通出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 四、治理前景根据2013年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近50年来我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报告指出,2013年1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且霾的天气多于雾的天气。 雾霾天气出现频率的不断提高,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免疫结构等。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切实加强大气污染源监管,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环境保护部已决定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重点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 2013年11月1日,环保部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并提出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确保在2013年底前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全部建成PM2.5监测点。 2013年1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根据该报告,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更加注重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从上述一系列的文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提速,未来大气污染治理相关行业有望从中受益! 环保部2013年9月份发布的《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明确提出,鼓励采用各种高效污染物净化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各个行业和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技术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鼓励研发示范各种细颗粒物及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污染物的新型高效净化技术,包括袋式除尘、电除尘、电袋复合除尘、湿式电除尘、炉窑选择性催化还原、分子筛吸附浓缩、高效蓄热式催化燃烧、低温等离子体、高效水基强化吸收等。 因此我们认为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除尘设备有望从中受益。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除尘设备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未来5年,我国除尘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五、文章赏析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摘 要:大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甚至危机人类的生命安全,但同时人类的活动又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人类需要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以减少大气的污染。对于我国来说,就是要走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介绍了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结合我国国情,具体阐述了我国在应对大气污染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并就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瞻望。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外围的空气层,是我们人类赖以为生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99.03%,其余为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占空气总质量的不到1%。干净的空气其组成成分相对稳定,但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会向空气中释放新的物质,造成空气成分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大气污染,其中人类活动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甚至危机人类的生命安全。如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的大气污染(毒烟雾事件)在几天内就造成了几千人的死亡。另据2004年《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我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大气污染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物种的消失。据统计,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1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大气污染还增加了人类患肺癌、皮肤癌以及其他各种疾病的机会。此外,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已经使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百年里上升了14.4cm,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也平均上升了11.5cm,严重威胁了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可见,大气污染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如果不注意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势必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大气污染物一般有2种形态,即颗粒状污染物和气态状污染物,颗粒状污染物主要以烟尘为主,气态状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含氢气体等。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烟和城市尾气。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个世界性课题,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携手,做出统筹安排,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国实际国情,区别对待。如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来自全球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参加了会议,并拟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控制能源消耗方面各自承担的责任达成一个新的协议,虽然由于西方某些国家的阻挠,最终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意义的协议,但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却始终致力于国内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减缓温室效应,治理大气污染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针对我国来说,近些年来,防治大气污染所采用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全面规划,综合防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对经济的推动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大量能源的消耗,因此,如果大幅削减能源消耗的话,势必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趋缓,甚至发生停滞,但我们又不能继续走一条靠牺牲环境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一定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统计出各地区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以及排放物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等,以此为依据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最佳方案。如:工业生产区应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且应选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城市应多植树种草,加大绿化面积,以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严格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审批,加大对中小炼焦厂、冶金厂、采矿厂等大气污染企业的取缔力度;对于大型企业,应要求其出台粉尘治理措施,政府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及时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企业,责令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严惩;政府应主动建立PM2.5监测机制,对大气污染物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予以监督,并建立PM2.5发布机制,方便市民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增强其环境危机意识,提高其维护环境的意识。目前,我们已经看到,深圳市政府已经将PM2.5写进了政府报告,上海也建立了PM2.5每日发布机制,相信在这些先行城市的推动下,PM2.5定会被早日列入我国环境空气指标,减除由此带来的对人民健康的影响。 (2)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型能源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但煤炭在燃烧时,会向空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空气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洗煤新技术,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型能源,使用天然气和煤气、液化气等二次能源,同时要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生物能等无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安全可靠的核能等清洁能源。 (3)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森林和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具有极好地调节作用,同时还可以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达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树林还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可以有效阻止空气中的尘埃和沙粒随风飘荡,降低了沙尘暴等严重污染空气的恶劣天气的发生。 2 采用各种专业技术,去除颗粒状污染物 一是干法去除。利用机械力从气流中将粉尘分离出来,达到净化的目的。二是湿法去除。用水或其他液体浸湿颗粒,进而加以去除。常用的方法有喷雾塔式、填斜塔式、离心式分离除尘器等多种。三是吸附法。利用某些材料吸附能力强的性能,达到对颗粒物的去除作用。如现在广泛使用的竹炭包。总之,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这就注定了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要承受着由于发展而带来的空气污染压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国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减少由于能源消耗而带来的大气破坏,同时一定要加快产业解构调整和升级,力争早日走出一条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来。 |
随便看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