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离婚 |
分类 | 婚姻家庭-离婚 |
解答 |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离婚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可依法申请离婚,然而与此类人士进行离婚手续时,需采取诉讼手段加以处理。先要使其监护权得以改变,随后由变更后的监护人代表相关方向当地社区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若经社区法院判决准予离婚,则该判决自宣告之日起即产生法律效力,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由此得以解除。 《民法典》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要法院确认吗 确实如此,根据中国现行的法律条文,对于那些受限制的民事行为能力者,比如未成年或者患有精神疾病等特殊群体,他们在执行相应的民事行为之前,都需要通过法院的确认和批准才能够正式生效。这些受限制的民事行为能力者在法律意义上并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他们在进行各种民事行为时,其权利和利益会有一定程度的被限制,甚至有时还需要由他们的法定监护人来代替他们完成一些事务。 比较具体地说,像我们熟悉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等这类有着明显被认定为受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的人群,当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民事行为时,他们必须得到法院的确认和批准,这些民事行为才能真正落地生效。法院会承担起这个审核、确定以及决定是否需要为这些受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指定监护人或代理人的重任,以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完成民事活动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受不必要的法律困扰。 因此,我们应当特别提醒,对于那些受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在进行相关民事行为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该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并且只有经得法院确认之后,他们的行动才能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应,以体现出中国法律对每个公民的公正和尊重。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根据法律规定,被认定为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士可以依法提出离婚申请,然而,该程序需要经过诉讼途径来完成。在正式走入离婚程序之前,首先需要对其监护权进行相应的变更,然后由新的监护人作为代表,向当地社区法院提交离婚诉讼请求。如果社区法院批准了离婚请求,那么从宣布之日开始,该判决即刻生效,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也将随之解除。这一系列的流程设计主要是为了保障那些被认定为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士的权益,以确保他们在离婚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合法权益的充分保障。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