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欺骗消费者怎么认定 |
分类 | 损害赔偿-消费权益 |
解答 |
一、欺骗消费者怎么认定 关于消费欺诈的判定标准为:在主观方面,欺诈者需具备明确的欺诈意图; 同时,欺诈者也必须已经实际执行了相关欺诈行为; 此外,作为受害方,消费者因欺诈而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其对事实产生误解,并据此做出不恰当的决策。对于经营业者,他们有责任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请求,对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失进行相应的补偿,补偿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所需支付的价款或费用的三倍之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二、欺骗消费者怎么维权 若商家以欺诈手段对待消费者,则应依法承担“退一赔三,五百兜底”的法律责任。对于此类情形,经营者须依照消费者所提出的额外损失赔偿请求,对其遭受的损害进行赔偿,且赔偿金额应为消费者当初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所需支付价钱的三倍;如果消费者所申请到的赔偿金不足五百元人民币,则应有义务全部支付五百元人民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在判断是否存在消费欺诈时,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欺诈者必须具有鲜明、明确的欺诈意图;其次,他们需要实施欺诈行为,从而误导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最终作出不恰当的决定。若经营者因其行为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那么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应该对这些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至于补偿额度,则为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或者接受的服务价格的三倍。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