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盗窃罪和诈骗罪掉包如何界定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盗窃罪和诈骗罪掉包如何界定 对于“盗窃罪”与“诈骗罪”中的“掉包行为”的准确界定,关键之处在于其获取财产的方式存在显著区别。 一方面,“盗窃罪”往往是在受害人毫不知情的状态下,以秘密手段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 另一方面,“诈骗罪”中的“掉包行为”则是通过欺诈手段使受害者陷入误解,进而自愿地将自己的财产交出。 举例来说,在商场中悄然更换商品标签,以较低价格购得商品,这种行为便构成了盗窃罪; 然而,若有人利用假冒伪劣的珠宝首饰,谎称其为真品,诱使他人自愿以高价值物品进行交换,那么此种行为便构成了诈骗罪中的“掉包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盗窃罪和诈骗案哪个严重 对于所提出的"欺诈罪和盗窃罪哪个更为恶劣"这一问题,无法简单地进行一概而论。 通常情况下,相同级别的欺诈罪犯罪所涉及的财产价值要比盗窃罪标准来得高出许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特殊的情形下盗窃罪可能导致死刑的判决,而相较之下,欺诈罪的最严厉刑罚仅仅是无期徒刑。 然而,诸如集资诈骗等特定类型的欺诈罪其严重性甚至可能引发死刑相关判决。 因此,仅依据犯罪所涉及的财产数额来对两种罪行进行评价并不足够全面,还需结合整宗犯罪情节进行综合性评估。 关于“偷盗自家财物是否应该被判定为盗窃罪”这一问题而言,《法律解释》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一些具有轻微盗贼行径、因为灾难致使生活难以维持而进行偶尔偷取财物,或是被迫参与到盗窃行动中且没有参与分赃或者分赃极小的行为者,不应当将其认定为盗窃罪,必要之时,相关管理部门有权采取适当处罚措施。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将偷窃亲人家属或近亲财物的行为与普通社会中的盗窃犯罪行为区分开来。 按照该《法律解释》的规定,对于此类案件,一般来说不必按照犯罪性质进行处理; 但若确实存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性,在处理过程中也应对其与社会上作案者的处理方式作出区分。 依照该《法律解释》的具体规定,即便盗窃公私财物已经达到了“数额较大”的基准线,如果其情节较为轻微,同时具备以下其中任何一种情节,也可以决定不对其进行犯罪性质的认定: 年龄未满18岁的青少年(包括16至18岁)实施的行为; 积极退还赃款、赔偿损失的行为; 自愿向警方自首的行为; 处于经济压力选择加入盗窃活动,但无参与分赃或仅分得少量赃物的行为; 以及其他情节轻微、社会负面影响较低的行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盗窃罪和诈骗罪如何判刑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惩治准则主要以犯罪过程中的情节繁重程度以及涉案资金额度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通常情况下,盗窃罪的处罚范围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伴有罚金的附加处罚;金额达到重大水平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者,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附加罚金的刑事惩罚;若行为引起了数额特别巨大的后果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面临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同时也需要附加罚金或没收财产的严厉惩戒。对于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基本与盗窃罪相似,涉及到诈骗公私财物的价值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三万元至十万元、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分别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及“数额特别巨大”。相应地,这些不同等级的诈骗罪行将导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附加罚金的处罚;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附加罚金的处罚;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附加罚金或没收财产的重罚结果。然而,具体的判决结果仍需全面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自我反省意识以及是否存在自首立功等方面的相关情节。 界定“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掉包行为,关键看获取财产方式。盗窃罪是受害人不知情时秘密占有财物,如商场偷换标签。诈骗罪是欺诈使受害人误解自愿交出财物,如用假珠宝骗他人交换。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