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标准 |
分类 |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
解答 |
一、肇事逃逸怎么认定标准 关于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肇事者未能保持冷静履行其职责,专心保护现场并等待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反而选择背离责任逃离现场的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肇事逃逸”。那么,如何准确地辨识出这样的逃避行为呢?通常而言,以下几种情况皆可视为肇事逃逸之表现: 首先,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负有责任的当事人未作出任何停顿或留下任何痕迹以保护现场,而径直离开; 其次,交通事故发生以后,当事人虽然已经依法进行了报警,却没有耐心等待警方人员抵达现场并展开工作,而是擅自离开现场; 再次,当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当事人故意隐瞒事故真相,不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最后,交通事故发生过后,当事人故意破坏现场证据,试图阻碍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交通事故所带来的后果不论大小,肇事逃逸都是一种极其恶劣的违法行为。这不仅会使得原本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转变为刑事责任,而且将不断加大对肇事者的处罚程度,构成犯罪事实者甚至可能遭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肇事逃逸后如何进行赔偿认定 肇事逃逸后,赔偿认定较为复杂。首先,在事故现场未被目击的情况下,交警部门会通过调查现场、监控等手段确定肇事车辆及逃逸者信息。若找到逃逸者,其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对受害者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进行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交通费等直接损失,以及可能因事故导致的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间接损失。若逃逸者未被找到,在交强险范围内,由承保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先行赔偿,超出部分则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受害者可通过诉讼途径主张自己的赔偿权利,提供相关证据证明损失情况,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三、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量刑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形,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逃逸情节、死亡后果等因素。若有自首、积极赔偿等情节,可在一定程度上从轻或减轻处罚,但仍需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总之,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肇事逃逸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责任人未保护现场或未及时报警并离开现场。具体包括以下情形:未停车处理、未等待警方到达擅自离场、隐瞒事实真相拒绝调查、故意销毁证据阻碍调查。无论事故损失大小,肇事逃逸均视为恶劣行为,将承担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