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家暴中的精神暴力是指什么 |
分类 | 婚姻家庭-家庭暴力 |
解答 |
一、家暴中的精神暴力是指什么 在家务纠纷中,所谓的精神虐待通常是指行为人为达到某种目的,通过长期施加各种形式的虐待,如谩骂、诋毁、威胁、恐吓以及采取冷淡态度等方式,给受害人的精神面貌带来深度伤害与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就具体行为而言,例如长时期的言语侮辱、密不透风的社交控制、忽视甚至无视对方情感需求等种种手段,使得受害者逐渐发展自我产生深深地恐惧感、焦虑情绪、自卑心态等诸多负面心理状态。尽管精神虐待并未像身体虐待那般留下明显可见的外伤痕迹,然而其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所构成的严重威胁,甚至超过了肉体创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二、家暴中的财产分割如何进行? 在家暴情形下进行财产分割,需依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首先,明确家暴属于法定的过错情形,在分割财产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对于夫妻共同财产,一般会按照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进行分割,即适当多分给无过错方一些财产。比如房产等较大价值的财产,可能会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实际生活需求等因素来确定具体的分割比例。同时,如果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存在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在分割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总之,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保障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三、家暴中的精神暴力如何界定和认定 精神暴力界定较复杂,通常指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给对方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和伤害。认定方面,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比如持续的辱骂、威胁、恐吓,使对方长期处于恐惧、不安状态;故意诋毁对方人格,造成其自尊心受挫;限制对方的社交自由,孤立对方等。若这些行为具有持续性、经常性,且对受害人的精神健康产生明显不良影响,就可能被认定为精神暴力。在实践中,通常需要受害人提供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以证明存在精神暴力行为及对自身造成的伤害。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认定。 家务纠纷中的精神虐待,指长期通过谩骂、诋毁、威胁、恐吓及冷漠态度等,深度伤害受害者精神,如言语侮辱、社交控制、情感忽视,致其恐惧、焦虑、自卑。其隐形的危害,对身心健康的威胁远超身体虐待。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