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购买房屋存在欺诈行为如何处理 |
分类 | 房产纠纷-二手房纠纷 |
解答 |
律师解析:
依据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规定,若卖方或其代理人在出售房产之际采取不实手段,对购房人实施非法欺诈行为,购置该房屋的买方有权依法提出赔偿申请。赔偿数额原则为购屋价款的三倍,但若所求偿金低于500元人民币,则依最低限额500元予以执行。倘若商家拒绝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可采用如下几种途径维权:首先,投诉调解。当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消费者权益冲突时,可寻求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解服务,即由中立第三方对争议双方进行规劝、引导和协商,以期促进双方达成共识,化解纷争。其次,行政申诉。消费者同也可在权益争议产生后,向当地行政部门申诉求助,此举具备高效性、即时性以及力度大等诸多优势。一旦决定申诉,通常建议采用书面形式,详细陈述诉求、论据及其相关事实证明材料。若能与经营者达成和解共识,便可撤回申诉请求,待行政部门出具调解书。再者,提请仲裁。若双方当事人能够自愿达成协议,将争议事项提交至特定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并做出评断或裁决。仲裁程序简单易行、结果确定且为终局性质,仲裁员均为专业人士,仲裁费用相对较低,仲裁过程保密严谨,最大程度减少双方因矛盾加剧引发的情感冲击。此外,仲裁费用原则上由输掉争议的一方承担,对于部分胜诉的诉讼,由仲裁庭根据各方法律责任的轻重,来确定应当承担的仲裁费用。最后,提起诉讼。当消费者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状,请求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案件审理。消费者因自身合法权益受损害而诉诸公堂的行为,属于民事诉讼范畴。
法律依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