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怎么约定有法律效力 |
分类 | 合同事务-合同效力 |
解答 |
律师解析:
要让约定具备法律效力,需留意以下关键方面:
其一,双方当事人务必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他们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 比如,成年人通常具备这种能力,而未成年人或精神障碍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其二,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合规,绝对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例如,不能约定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或者违反公序良俗的事项。 其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样能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口头约定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具体来说,可以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细致地载明各项条款,像交易的标的是什么、价格是多少、履行的方式怎样以及违约责任如何等,都要一一明确。 其四,约定的条款应做到具体且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或存在歧义。 如果条款模糊,在发生纠纷时就难以准确界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容易引发争议。 其五,双方当事人必须在约定上签字或盖章,以此表示对约定的认可和接受。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条件的约定,才能够具有法律效力,在法律层面得到认可和保护。 案情回顾: 小朱和小李签订一份商业合作约定。小朱是未成年人,小李知晓却仍与其签订。约定内容部分涉及灰色地带,虽未明确违法但有违公序良俗。且约定是口头达成,未采用书面形式,条款也模糊不清。后双方产生分歧,小朱认为约定无法律效力,小李不认同。 案情分析: 1、小朱为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此情况影响约定的法律效力。 2、约定内容有违公序良俗,不符合合法合规要求,这是影响其效力的重要因素。 3、口头约定且条款模糊不清,未满足书面且具体明确的要求,也是约定缺乏法律效力的原因。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