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
分类 损害赔偿-名誉毁谤
解答
律师解析:
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包括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方式,也包括损害赔偿和非财产性责任方式。
其中非财产性的责任方式主要有停止损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这几种。
在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非财产性责任的运用极为普遍。
所谓停止侵害,即新闻侵权行为正在进行或者仍在延续时侵权行为人要终止侵害行为,新闻侵权行为已经发生且尚未停止,继续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侵权行为人停止其侵害行为,以缩小损害范围,减少受害人的损失,如禁止有侵权内容的书刊,报纸继续发行。
另外,由于新闻作品形成的特殊性,包括侵害他人名誉权在内的新闻作品已经完成,但是还没有发表。
播放期间,与作品有关的受害者已经受到侵害或者受到侵害的危险,可以请求新闻公司不要发表,播放该新闻作品,播。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则是在新闻侵权行为已发生并造成损害结果之后的补救措施。
新闻侵害名誉权一般通过大众传播实施,通常侵害行为者也通过大众传播履行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道歉的责任。
在新闻法领域,行为者履行这些责任的方式被称为订正和答辩,订正是指新闻机构和作者发表的新闻作品中的不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内容在原载新闻媒体中进行的订正答辩是新闻相关人员认为新闻作品的内容侵害了自己的名誉,通过原载新闻媒体发表了对原来新闻内容的公开说明和异议,明确事实,为自己辩解。
我国新闻立法没有订正和答辩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被采用,主要用于新闻作品内容不实或评论观点误解损害他人名誉的情况。
财产责任方式是损害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
在新闻侵害名誉中,由于大众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经常严重损害受害者的名誉,给受害者带来深刻的精神痛苦。
侵权行为人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失费应承担精神损失费。
财产损失赔偿包括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赔偿。
直接的财产损失包括受害人为恢复名誉,减轻损害所支出的必要费用间接的财产损失则是因新闻侵权行为导致不利于受害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动和其他不良后果引起的受害人本可获得的财产利益的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八条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7: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