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涉外刑事诉讼
分类
解答

一、涉外刑事诉讼的管辖

  我国司法机关对涉外案件是否有刑事管辖权,是涉外刑事诉讼进行的前提。刑法第6条至第11条、刑事诉讼法第16条确定了我国的刑事专属管辖权,《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决定》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相应国际条约则规定了我国的刑事普遍管辖权,已如前述。对涉外刑事诉讼的职能管辖没有特别规定,一般是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检、法三机关各自职权确定职能进行管辖。刑事诉讼法第20条对法院的级别管辖作了原则规定,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作了特定的地域管辖规定,即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由该外国人入境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25条规定“外国人犯罪案件,由犯罪地的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则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应当与人民法院审判管辖相适应”。可见,外国人犯罪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审查起诉,也应由与中级人民法院相适应的地、市一级公安、检察机关负责。

二、涉外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我国司法机关在处理涉外刑事案件时,为保障侦查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依法对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五种强制措施同样适用于涉外刑事诉讼。但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对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将有关案情、处理情况等在采取强制措施的48小时内报告公安部,同时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采用拘留和逮捕强制措施的,须遵循我国已参加的《维也纳外交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在对外国人采取强制措施后,公安厅、局应该在规定的期限内(与所属国有双边领事条约明确规定期限的,在条约规定的期限内;如无双边领事条约规定,根据或者参照《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和国际惯例尽快通知,不应超过七天),将外国人和案件的有关情况、涉嫌犯罪的主要事实、已采取的强制措施及其法律依据通知该外国人所属国家的驻华使馆、领事馆,同时报告公安部。人民法院对外国人依法做出司法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决定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外国人作出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决定的,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通知有关外国驻华使、领馆。

  二、在被拘捕的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要求通知其家属会见时,我国主管的公安司法机关应及时通知其家属,并允许其近亲属、监护人探视、通信。外国驻华外交、领事官员要求探视被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的本国公民,主管机关应在双边领事条约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安排,如无条约规定,亦应尽快安排。如当事人拒绝其所属国家驻华外交、领事官员探视的,主管机关可拒绝安排,但应由其本人提出书面意见。有关探视、通信活动,应遵照有关领事条约及《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关于会见在押案犯以及案犯与外界通信的规则》、《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定进行。

  三、对外国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同时,经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依法扣留其护照,发给本人扣留护照的证明,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公安部,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四、对涉外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及人民法院认定的其他相关犯罪嫌疑人,可以决定限制出境。限制出境的决定应当通报同级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法院决定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的,应当口头或者书面通知被限制出境的人,也可以采取扣留其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的办法,在案件审理终结前不得离境。另外,对开庭审理案件时必须到庭的证人,可以要求暂缓出境。

三、涉外刑事诉讼中的程序

  (一)立案侦查

  立案侦查外国人犯罪的涉外刑事案件,应由与中级人民法院相适应的公安机关负责。

  (二)起诉

  检察机关提出公诉的涉外刑事案件,必须按照同级对同级的原则。

  (三)审判

  应注意以下问题:

  1、强化辩护与代理;

  2、强化公开审判;

  3、使用中国通用的语言文字;

  4、及时通报外事部门;

  5、诉讼期间特殊性;

  6、判决和裁定。

  (四)执行

  特殊之处:

  1、对驱逐出境的执行;

  2、对外国籍罪犯的减刑、假释和提前释放;

  3、外国籍罪犯执行刑罚的地点;

  4、诉讼文书送达。

四、涉外刑事诉讼的原则

  (一)主权原则

  主权原则即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中国法律的原则,是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首要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 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本条规定体现了我国涉外刑事诉讼的国家主权原则,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 刑事诉讼,一律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享有外交特权和司法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交特权和司法豁免权作为主 权原则的延伸,是正常国际交往中平等互惠原则所决定的。其二,依法应由我国司法机关管辖的涉外刑事案件,一律由我国司法机关受理,外国司法机关无管辖权。其三,外国法院的刑事裁判,只有经我国人民法院按照我国法律、我国缔结和参加的有关双边协定和国际条约的规定予以承认的,才在我国境内发生应有的效力。

 (二)信守国际条约原则

  即公安司法机关处理涉外刑事案件时,在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同时,还须兼顾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

  具体就涉外刑事诉讼而言,通过国内法保证国际条约的遵行,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承认的国际条约内容,通过国内立法程序专门制定为一 部法律加以实施;二是在国内法中规定承认国际条约的条件和原则,凡是符合该规定的国际条约即自动变通为国内法而在境内实施。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此还没有公开 明确的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中有关于刑事诉讼程序具体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从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在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同国内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我国参加或缔结国际条约时声明保留条款,对我国司法机关没有约束力。

 (三)诉讼权利同等原则

  诉讼权利同等原则,指外国人在我国参与刑事诉讼,依法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的诉讼权利,承担同等的诉讼义务。这既是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上的"国民待遇" 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长期坚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应贯彻。在司法实践中,既不应盲目排外, 给予歧视性待遇,随意剥夺或限制外国诉讼参与人应享的诉讼权利,也不应盲目崇外,给予特殊待遇,赋予外国诉讼参与人超出我国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此外, 如果外国法律和司法机关对我国公民在该内国不实行诉讼权利同等原则,而实行歧视或限制的,则我国司法机关可以取对等原则,对该外国所属的诉讼参与人在我国 进行刑事诉讼时相应地要予以歧视或限制。

  (四)使用我国通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使用本国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是各国立法通行做法,也是独立行使国家司法主权的重要体现,因而也是我国涉外刑事诉讼的指导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在我国涉外刑事诉讼中全部诉讼活动的进行和司法文书的制作,都必须使用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外国诉讼参与人向我国司法机关递交诉讼文书、外国司法机关请求我国给予司法协助应 当附有中文译本。为方便外国人参与诉讼,利于查明案情,切实维护其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应根据外国诉讼参与人的要求为其提供翻译。其中对外国籍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尤其如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涉外刑事案件,"应当为外国籍被告人提供翻译。如果外国籍被告人通晓中国语言、文字,拒绝他 人翻译的,应当由本人出具书面声明,或者将他的口头声明记录在卷"。而我国司法机关为外国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制作、提供或送达的诉讼文书为中文本,并附 有其通晓的外文译本,译本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对诉讼文书的理解与执行,以中文本为准。翻译费用一般由外国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但如其无力承担翻译 费用,则应免费为其提供译员帮助。

 (五)指定或委托中国律师参加诉讼原则

  律师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只应在本国领域内适用,不应延伸于国外。-个主权国家也不允许外国司法制度在其领域内干涉它的司法事务,这也是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所以一国的律师通常只能在其本国内执行律师职务。1981年10月20日我国司法部、外交部、外国专家局联合签发的《关于外国律师不得在我国开业的联合通知》中明确规定:外国律师不得在我国开业;不得以律师名义在我国代理诉讼和出庭;……不得从事任何有损于我国主权和利益的活动。而1992年司法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关于外国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境内设立办事处的暂行规定》指明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华办事处的 范围包括代理外国当事人、委托中国律师事务所办理在华境内的法律事务,并再次明令禁止外国律师事务及其成员从事中国法律事务。在涉外刑事诉讼中,根据司法 解释,外国籍被告人委托律师辩护的,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自诉人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应当委托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并依法取得执业证书的律 师。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人。

涉外刑事诉讼相关词条

  • 刑事管辖权

    刑事管辖权,是指我国根据主权原则所享有的、对在主权范围内所发生的一切犯罪进行起诉、审判和处罚时所遵循的原则。

  • 刑事诉讼

    国家司法机关处理刑事案件的活动,即国家的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分子的活动。

  • 涉外刑事案件

    涉外刑事案件是指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具体包括(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外国人犯罪的或者我国公民侵犯外国人合法权利的刑事案件;(二)符合刑法第七条、第十条规定情形的我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案件;(三)符合刑法第八条、第十条规定情形的外国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案件;(四)符合刑法第九条规定情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国际条约义务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案件。

  • 刑事管辖豁免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是指诉讼活动涉及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或需要在国外进行的刑事诉讼所特有的方式、方法和步骤。简言之,涉外刑事诉讼程序,就是涉外刑事诉讼所特有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进行刑事诉讼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或基本行为规范。确定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宪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

  • 涉外管辖

    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是指我国人民法院对一定范围涉外民事案件的审判权限和各级各类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涉外民事案件的分工权限。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