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邓正来
分类
解答

2006年7月25日,邓正来在周国平生日宴会上

生平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并于同年就读于
邓正来教授
北京外交学院。1985年硕士毕业后未就业,个人独立治学,被媒体报道称为“中国第一个学术个体户”。
2003-2008年,受聘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西方法哲学研究所所长。
2008年加盟复旦大学,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编、《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特聘教授、江西财经大学“赣江学者”讲座教授,澳门大学资深访问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
邓正来1956年2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70年,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移居四川内江。1971年起,在位于 内江的西南医疗器械厂工作。1978年,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2年-1985年,就读于外交学院国际私法研究生专 业。1985年以后,开始在北京独立从事学术翻译和研究工作。1987年,创立燕京社会科学研究所,任所长。1992年,在香港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 刊》,任主编。1994年,在香港创办《中国书评》,任主编。2002年,创办《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任联合主编。2003年,正式受聘吉林大学,任吉林 大学法学院暨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法哲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创办个人学术网站“正来学堂”。2008年,任复旦大学特聘 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创立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并任院长。2009年,受学校委托创立“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任 主编;同年创立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任主任。邓正来还曾任民进中央委员会特聘研究员,Fudan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复旦政治哲学评论》、《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等刊物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浙江大学法学院等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以及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澳门大学资深访问教授、江西财经大学“赣江讲座教授”、贵州大学特聘教授等学术兼职。
邓正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多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在总共21个学科的论文引证排名中,邓正来在6个学科中位居前50名:
邓正来是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法学和政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被公认是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1990年代初期)、 中国学术规范化和社会科学自主性运动(1990年代中期)、哈耶克自由主义研究(1990年代晚期)及“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大讨论(2000年代中 期)的主要引领者和推动者。他于1992年发表的《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开启了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先河。他与美国杰弗里·亚历山大联合主编的《国家与 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迄今仍是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必备参考书之一。他是中国研究哈耶克思想的标志性学者。他所撰写的《规则·秩序·无 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哈耶克社会理论》、《哈耶克法律哲学》等论著,被公认代表着汉语世界哈耶克研究的先进水平。他是当代中国著名法学家。 其法学代表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于2005年发表后,仅发表在CSSCI刊源上的评论文章就有近百篇,开创了中国“自民国以降法学界集中评论一位学者某 部著作的最大盛况”。该书还被日本法学家全文译为日文出版,是当代中国法学界极少数被译为日文出版的学术专著。
邓正来长期致力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经典著作的汉译工作,组织、策划并独立翻译出版了大量学术名著,是“我国近二 十年来西学东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早在1987年,他就担任华夏出版社“二十世纪文库”学术编委和总审校,并在该丛书翻译出版了在中国法学界极具影响 力的西方法哲学著作《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著),该书迄今仍是中国法学界引证数最高的西方法学论著之一。1988年以来,他先后任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出版社“国际政治学汉译名著”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政治学名著译丛”等丛书总审校及北京大学“政治与法律哲学经典译丛”主编等职,并主持翻 译了《牛津法律大词典》、《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新修订版)和《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新修订版)等大 型工具书,为扩展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法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野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还完成了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第 一、二、三卷)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220万字代表性论著的汉译工作,被公认为哈耶克思想在汉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此外,他还是 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和《法理学》(第一、二卷)、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及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等10余部论著的译者或校 者,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前沿性理论宝库。
邓正来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事业的优秀组织者。他既是当代中国多个著名学术刊物的创办者,也是多个著名学术平台和 学术机构的创立者,还是大型学术丛书和前沿学术讨论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先后创办了中国首批严格遵循国际学术规范的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著名书 评专刊《中国书评》、著名西方法哲学研究专刊《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及首批政治哲学研究专刊《复旦政治哲学评论》等学术刊物。由他主编的各类学术刊物 累积出版84期(本)。他创立了中国访问量最大的以学者个人命名的学术网站“正来学堂”(截至2013年1月27日,访问量已逾1500万人次)。受聘复 旦大学特聘教授后,他创立了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倡导以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为特色;成立了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张以当代中国问题的跨学科 研究为旨趣;受命担任中国内地第一家以“全球化”为主题的中文在线学术杂志“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并负责在线杂志的运营工作。除了策划大型学术 译丛外,他还策划了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律哲学临界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重新发现中国文丛”和“中国深度研究文丛”、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发展论 丛”等学术丛书,组织出版了一大批主题鲜明、论说严谨的学术论著。
邓正来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研究,为建立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促进中国社会科 学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早在1990年代中期,邓正来就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中国社会科学要自主于西方社会科学“文化霸权” 的著名主张。为此,邓正来既从一般性的学理层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也以中国法学为个案提出了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著名主张,还从全球主义(全球化 话语)与全球化进程的互动、世界秩序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生存性智慧”等多个视角系统论证了“根据中国、走向世界”的学术命题,并以 Series onDeveloping China和Fudan Journal of th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等英文出版物为平台,极力推动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赢得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尊重。
邓正来是中国青年学术人才培养的不懈探索者。他秉承“走向学术本身”的理念,通过西学原典精读、读书小组、大师思想 Seminar、暑期讲习班、暑期翻译班等独特方式,全心致力于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作为民间学者,还是作为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邓正来均以苏 格拉底式的对话、批判、辩驳方式及源于自身治学实践的“研究性翻译”、“个殊化路径”和“以中国为思想根据”等治学理念,引领青年学者培养学术批判的精 神、学术对话的品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根据中国的关怀。
邓正来的一生是献身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发展事业的一生。“为了中国学术”,这一《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的创刊理念是邓正来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他的英年早逝,既是复旦大学和上海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学术影响

◆ 长期致力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经典著作的汉译工作,组织、策划并独
邓正来出席美国中国政治研究会国际学术年会
立翻译出版了大量学术名著,是“我国近二十年来西学东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张文显语)
◆ 系中国学术规范化和社会科学自主性运动、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和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研究的领航者,开启并推动了19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的三大运动(即初期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研究运动、中期的学术规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大讨论,以及晚期的自由主义大讨论)
◆ 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研究,为建立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做出了持久的贡献
◆ 21世纪初以来,致力于中国法律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工作,其《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创造了“自民国以降法学界集中评论一位学者某部著作的最大盛况”(林来梵语);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2007年,相关评论文章达近百篇
◆ 创办中国最大的学术网站之一“正来学堂”。这是中国学术界唯一一个以学者命名的学术网站,截止到2010年2月初,点击率已逾一千万人次
◆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2000-2004)》,邓正来教授在2000-2004年总共21个学科的论文引证率中,在6个学科中位居前 50名:法学第1、政治学第2、社会学第5、马克思主义第30、新闻学与传播学第36、哲学第44,是中国唯一一个横跨六个学科、并在法学、政治学和社会 学等核心社会科学学科同时位居前五名的学者。

主要作品

个人专著

1.《美国现代国际私法流派》,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市民社会》,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8.《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自由主义社会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2.《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
13.《寂寞的欢愉》,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国现代国际私法流派》(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8.《小路上的思与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译校论著

1. [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校,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邓正来(9张)
2. [英]埃斯特林、格兰德著,《市场社会主义》,邓正来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3.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5年版;
4. [美]路易斯·亨金:《民主、宪政、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5.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6.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三卷本,主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8. [英]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选编/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 [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3.[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二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邓正来、乔娅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主编书刊

邓正来(9张)
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译本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书评》(季刊)(1994-1998),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3.《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1998),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4.《中国书评选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与亚力山大联合主编),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9年版;
6.《王铁崖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季刊)(2002-),香港社会科学评论出版社;
8.《王铁崖文选》(新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季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法律与中国: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三卷](季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中国书评》(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中国书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四卷](季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6.《知识与法律:“小南湖读书小组”文选》(第一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中国书评》(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中国法律哲学临界丛书》(7本),法律出版社2006、2007年版;
19.《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中国书评》(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法律与中国: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五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2006总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中国书评》(第五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24.《中国书评》(第六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25.《知识与法律:“小南湖读书小组”文选》(第二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法律与中国: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六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知识与法律:小南湖读书小组文选》(第二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对外交流

1993年应邀参加“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研讨会”(香港);
邓正来(9张)
1994年应邀参加“中美关系国际政治学大会”(美国);
1994年应邀参加“人权与发展学术讨论会”(马来西亚);
1995年应邀参加“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法国);
1996年应邀开设“澳门经济与社会发展”系列讲座(澳门、香港);
1997年应邀参加国际会议(法国);
1997年应邀参加“人权与生命”国际学术会议(巴西);
1998年应邀参加联合国社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法国);
2004年应邀开设“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讲座(澳门);

承担课题

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法学” 。

主要论文

邓正来(9张)
1.《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景跃进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创刊号。
2.《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3卷。
3.《台湾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5卷。
4.《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第8卷。
5.《学术研究与学术纪律:评〈南极政治与法律〉》,《中国书评》1994年创刊号。
6.《学术研究与论证方法:评崔之元的“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二十一世纪》1994年第10期。
7.《社会科学与知识类型:兼评荷曼斯的〈社会科学的本质〉》,《中国书评》1994年第2期。
8.《化解整体的社会科学观:“中国社会科学规范化”讨论的讨论》,《中国书评》1995年第6期。
9.《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序〈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书评》1995年第7期。
10.《中国人权利发展研究的理想与现实:评〈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书评》1995年第8期。
11.《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15卷。
12.《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学人》1996年总第9期。
13.《探寻澳门研究的理论意义:序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澳门研究》1996年第4期。
14.《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20期。
15.《〈自由秩序原理〉抑或〈自由的宪章〉:哈耶克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书名辨》,《读书》,1997年第8期。
16.《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社会:序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深度研究与自主发展:以澳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为个案》,《学术思想评论》1997年第2期。
18.《中国与世界:国际法──〈王铁崖学术文化随笔〉跋文》,《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19.《一谈学科的迷思》,《读书》1998年第2期。
20.《再谈学科的迷思》,《读书》1998年第3期。
21.《否思社会科学:国家的迷思》,《读书》1998年第5期。
22.《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反思:〈研究与反思〉自序》,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23.《“国家与社会”研究框架的建构与限度:对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澳门政治发展与宏观政治研究:序吴志良〈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澳门研究》1998年第7期。
25.《哈耶克思想研究与相关问题:〈自由与秩序〉自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26.《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上),《社会理论学报》(香港)1998年秋季卷。
27.《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下),《社会理论学报》(香港)1999年春季卷。
28.《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
29.《中国社会科学的再思考:学科与国家的迷思》,《南方文坛》2000年第2期。
30.《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民间传播机制的生长与作用》,《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
31.《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32.《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研究的答问录》,《奥尔多投资评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33.《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的答问录》,《法大评论》2001年第一卷第1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4.《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35.《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36.《中国法学教育的方向:谁的问题?》,《法学家茶座》2002年第1期。
37.《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过程:哈耶克法律理论研究的补论》(未刊稿)。
38.《社会学法理学的“社会神”》,《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39.《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第一卷。
40.《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1.《邓正来先生话中国法学的重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5期。
42.《哈耶克批判的前提性准备》,《读书》2003年第3期。
43.《中国法制的建构者:律师》,《律师文摘(卷首语)》2003年第5辑。
44.《中国与世界的王铁崖先生》,《王铁崖文选》新版序。
45.《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46.《迈向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庞德《法理学》(五卷本)译序。
邓正来教授
47.《信与中国传统医学》,《读书》2004年第9期。
48.《社会哲学法学派》,《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49.《逼问学术腐败的体制性原因》,《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1月19日第三版新观察。
50.《我翻译的这几本书》,《南方周末》2004年8月19日A6版。
51.《对一种被遮蔽的制度性“共谋”的追究》,《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9期。
52.《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 论文》,《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53.《理论法学前沿与中国法学的发展》,《法学家茶座》2004年第7期。
54.《对知识分子“契合”关系的反思与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5.《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法学家茶座》2004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6期全文转载。
56.《中国博士招生制度必须改革》,《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9期。
57.《我们对社会生活“言说”的正当性》,《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9期;
58.《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一),《政法论坛》2005年第1期;
59.《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二),《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60.《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三),《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
61.《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四),《政法论坛》2005年第4期;
62.《对“法制与社会发展”之判准的反思:贺〈法制与社会发展〉出版十周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63.《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4.《中国学术刊物的发展与学术为本》,《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5.《弘扬学术批判,提升中国学术——〈中国书评〉主编邓正来先生访谈》(邓正来、杜悦),《学术界》2005年第4期;
66.《迈向自主的澳门社会科学研究》,《澳门研究》2005年第3期;
67.《中国法学研究中“中国”的缺位》,《中国改革》2005年第9期;
68.《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0期;
69.《批判与回应:寻求中国法学的主体性》,《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0.《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法学》,《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71.《临界:中国青年学者的使命与担当》,《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2.《历史描述中的意识与问题》,《学术界》2006年第2期;
73.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jurisprudence---building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e China”, i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 1, Numb.2, April 2006;
74.《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和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3期;
75.《在体制中拒绝主流》,.《直面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四大弊病》,载邓正来主编:《中国书评》(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法学研究中‘以小见大’的个案》,《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77.《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学术理想: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教学方法访谈录》,《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79.《‘学在民间’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学术界》2006年第5期;
80.《以学术为本,办出学术期刊的品位》,《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66.Criticism on the urbanized trend of Chinese law research, i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 1, Numb.4, October 2006;
81.《回归经典 个别阅读——<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总序》,《学术界》2007年第1期;
82.《直面全球化的主体性中国——谈“中国法学的主体性建构”》,《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83.《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84.《学术自主性与中国法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85.《后形而上时代的“沟通主义法律观”》,《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86.《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上),石川英昭译,载日本鹿德岛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
研究科《地域政策科学研究》(第5号),第183-211页,2008年2月;
87.《全球化、文化政治与法律哲学》,《东方法学》2008年第1期;
88.《一种以中国为根据的“全球化观”的论纲》,《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
89.《认识全球化的“问题化”进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2期;
90.《作为一种“国家法与非国家法多元互动”的全球化进程》,《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
91.《作为一种矛盾且多元进程的全球化》,《河北法学》2008年第4期;
92.《作为一种主观且可变进程的全球化》,《河北法学》2008年第5期;
93.《两种法学全球化观——中国将何去何从?》,《法学家》,2008年第5期;
94.《两种法学全球化观——中国将何去何从?》,《法学家》,2008年第5期
95.《开放的“全球化观”与“主体性”中国的建构》,《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
96.《哈耶克关于自由的研究》,《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
97.《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98.《博丹论主权》,《河北法学》2008年第9期;
99.《如何理解政治——人文知识能对科学说什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0.《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文汇报》2009年3月14日版;
101.《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102.《走向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对话》,《文汇报》2009年7月12日版;
103.《中国社会科学面临“唯学科化困境”》,《人民论坛》2009年第16期;
104.《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法律哲学的对话(上)》,《哲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05.《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法律哲学的对话(下)》,《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06.《“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07.《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108.《中国模式的精髓——生存性智慧》,《社会观察》2010年第12期。

人物自述

我的学术与人生: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无论做学生去学习,还是以后做学问与我们的人生到底有什么联系?其实,这就涉 及到一个做学问的气象问题。我总是说人不正,则无气象;无气象,则无学问。如果一个人平时做人都是雕虫小技,那么他做学问也一定是雕虫小技,不可能有大气 象。另一个方面,我来谈谈学习和具体实践问题,我们到底应如何解决学习,实践问题。
关于这两个方面,我想结合本人的经验来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有一幅图景:我喜欢在深秋黄昏时静坐在我北京家里的小鱼塘边上,头顶蓝天,望着这一汪水。这样就构成了“一人,一 水,一世界”的广阔图景,一个人,一汪水就是一个无限的世界。我这个人讲三个“慢”:第一个“慢”讲我的生活经历;第二个“慢”讲我的学术研究的“慢”; 第三个“慢”我讲我参加过的学术活动。为什么讲这些呢,因为这与我的人生密切相关。

想念我生活中的邓正来 作者:周国平

正来仿佛是被一阵旋风卷走的,这么生龙活虎的一个人,突然就没有了。一个至爱亲朋的死是多么不真实,你见证了遗体,你参加了追悼会,但是你仍然不相信。邓正来

这些日子里,我的眼前全是他的形象,不是最后那些天看到的病容和遗容,而是往常的模样,目光炯炯,声如洪钟,活力四射。这个正来一定还在,说不定哪 天,电话铃响,他说他到北京了,约我去见面,而我会告诉他,我是多么想念他。是的,想念,不是缅怀,不是追思,我拒绝把这些词用在他身上。我只是想念他, 这个从来不喜欢旅行的人,这一回破例出远门了,我天天盼他归来,我要好好为他接风。

家里人

正来生性豪爽,结交广泛,常以各种名目宴请朋友,这个节日、那个节日、大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长久的离别、短暂的离别,都可以用做借口。有一回, 在亚运村孔乙己设宴,朋友们入座后,他宣布的由头出人意外,竟是庆祝他患喉癌四周年。他是九年前患的喉癌,预后良好,怎料九年后又查出胃癌,一病不起。

对于我来说,更经常的是,我们一家人被他招呼去出席小型饭局,在座的是他私交亲密的二三人家,每次他都说,今天是家里人吃饭。

印象中,我们两家走得近,是缘于孩子。1997年10月,我和红举办婚礼,正来夫妇带当时5岁的女儿嘟儿出席。婚礼上,主持人亚平问嘟儿:“在座哪 个阿姨最漂亮?”答:“郭红阿姨,我觉得她还很可爱。”问:“你觉得国平叔叔怎么样?”答:“一般。”问:“你觉得他配得上郭红阿姨吗?”答:“一般。” 问:“以后让你和国平叔叔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你愿意吗?”答:“凑付吧。”全场爆笑。我和郭红非常喜欢这个机灵的小女孩,第二年啾啾出生,此后两家人就经 常带着孩子互访了,或者一起郊游。正来是一个极不爱游玩的人,那几次郊游几乎是他生活中的例外。

正来是自告奋勇要当我的孩子的教父的,我的孩子叫他正来爸爸,他的女儿叫我国平爸爸。他是一个称职的教父,孩子的出生百日、每年生日,他都惦记在 心,热心张罗。两家的孩子还有另一个教父,就是上海的阿良。啾啾生下时,正来宣布要和阿良公平竞争,听阿良说要在上海给啾啾留一间房,他不甘示弱,说他在 上海有大款朋友,他也能做到。看他这么孩子气地PK,我觉得可爱极了。

我相信,不论爱情,还是友情,若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最后都会变成无比珍贵的亲情。朋友之间好到了极致,就真正是亲人,比血缘更亲。

比我小的兄长

正来比我小十岁半,按理说,我是他的兄长。可是,不论我自己,还是周围的亲友,共同的感觉是他像兄长,对我呵护有加。什么时候看见我身体不好,他一 定会催我去检查,如果认为是工作太累所致,他会批评我,连带也批评红,要她在家里贴上五个大字:“国平无急事。”他经常叮嘱红,国平最重要,要把关心国平 放在第一位。

有一回,我们去他家里,还带去了我家的两位女友,他语重心长地批评她俩说:“你们不知道心疼国平,国平跟别人不一样,我阅人无数,很少有像他这样优 秀的人,但他一辈子没有享受过。”然后布置任务:“你们每人每周约他出来一次,要单独和他,找一个好的酒吧,让他放松。”我很不好意思地引用他对我的溢美 之词,只是为了说明他对我的不同寻常的关爱。一位女友听后感动地说,她看到了男人之间的感情。

他是真正心疼我,所以,知道红又怀孕了,他力主做掉,理由是我应该安度晚年,不该再受苦了。叩叩生下后,他召开家庭会议,力劝红辞职,好好安排家庭 生活,让我好好休息和工作。红的顾虑是,我年纪大了,她再没有了工作,我万一有事,两个孩子怎么养。他立刻说:“别怕,有我。”

“别怕,有我。”只要我遇到困难,这个声音就在我的耳边响起,不管他说没说,他的态度和行动都如此告诉我。2005年是我的本命年,突然遭遇三场官 司,其中一场,对方气焰嚣张。那些日子里,他已应聘吉林大学,往返于北京、长春两地,行色匆匆,仍急我之所急,替我聘请律师,随时关心案情进展,还约我去 雍和宫烧香消灾。

正来啊,在家族中,在朋友中,特别在我面前,你一直以强者自居,凡事都担当,仿佛能保护每个人。可是,当病魔和死神降临你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有谁能保护你啊!

人生知己

我和正来,性格截然相反,我柔他刚,我内倾拘谨,他外向豪放,反差极其鲜明。我们这么好,不但旁人诧异,我自己有时也略感惊奇。在交往中,性格强的 人往往比性格弱的人主动,我们也是如此。我隐约的感觉是,他不但欣赏我,理解我,而且对我怀有一种怜惜之情,仿佛我生命中的一位贵人,要来帮助我、照护 我。

不止一位朋友告诉我,我不在场的场合,如果有谁说我不好,他就特别生气。因为写了许多散文,学界常有人讥我不务正业,他听见了必为我辩护。他办《中 国社会科学论丛》,把我的名字放在编委的前列,有人表示异议,他就问:“你们看过他的哲学吗,他的散文中的哲学怎么就不是哲学了呢?”

正来对我是偏爱的,因为偏爱而能容他人之不容,也因为偏爱而能察他人之不察。2000年冬,我参加人文学者南极行,他反对,责问道:“别人写不出东 西,所以需要走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找些貌似惊人的材料以吸引读者,你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自己想写的东西还来不及写,为什么要去南极?”我实在不愿放弃 这个难得的机会,依然成行。他在金东大酒楼为我壮行,席间很动感情,一再叮咛我平安归来,说他读我的书最认真,最理解我,要给我的南极之书写序。归来后, 我写成《南极无新闻》一书,那次南极行被炒成新闻,这个书名表达了我的抗争。正来践诺写序,写出那天特别激动,分别给好几人打电话,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他说:“不是周国平,我不会写,是周国平,别人也写不出。”

的确如此,他从来只写学术论著,为我破了例,而他对我的理解极其准确,无人能及。序中说我对社会的态度“是参与其间但决不放弃自我,生活于其间但决 不放弃对它进行批判的权利,力图以一种独语的方式去重构这个社会”,而“所采用的方式是相当平和细腻的,但确确实实是不屈坚毅的”。我心知,未尝有人如此 恰如其分地把握我对社会的态度的实质以及这种态度之中的微妙之处。

正来曾多次说,将来我的墓志铭由他来写。他的态度是认真的,决非戏言。岂料他先我而走,在他的未竟之业中,还有这小小的一桩。

豪气,侠气,霸气

虚岁五十那年,生日前夕,正来在友谊宾馆贵宾楼举办寿筵,摆了十桌。他安排我第一个致辞,我在发言中用三个词概括他:豪气,侠气,霸气。

正来是豪情万丈之人,无论酒桌上的闲谈,还是论坛上的讲演,都激情飞扬,气势恢宏,精彩纷呈。他做学问,心中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 哀,表现出的则是“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他什么都要顶级的,顶级的学问,顶级的酒,非五粮液不喝。他爱憎分明,对于看不上的人,评论起来毫不留情。有一 年,某台湾名人大陆行,媒体上沸沸扬扬,北大、清华也为其摇旗鸣锣,他鄙夷地说:此人是一个小人,只会弄一些小考据。得知一个朋友为了宣传自己患病的儿 子,筹划此人与儿子的会面,他打电话给这个朋友说:“如果此人要见而你的儿子不见,那才是牛。”

正来又是一个侠义之人,爱朋友,念朋友,朋友有难,必挺身而出,冲在前面。遇到需要解囊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哪怕自己没有钱,也要借钱相助。这个大 学者还时常自告奋勇替朋友断家务事,大至夫妻离异,小至日常纠纷,他都出面调解。不过,他可不是和事佬,他的敏锐目光总能看出症结所在,阐明是非,直率地 批评理亏的一方。

最后,我相信所有朋友对正来的霸气都有切身的感受。朋友们叫他老邓,他和那个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老邓有一拼。朋友聚会,主角一定是他,基本上没有别 人张口的份。无论你地位多高,名声多大,学问多好,在老邓面前都会放下身段,洗耳恭听。他胸有成竹,说话的口气不容置疑,而他的见解确实常常是值得注意 的。

其实,豪气、侠气、霸气都来自底气。正来阅读量惊人,悟性又好,对学术脉络了如指掌,如果没有这个功底,谁会服他。底气之外,更有正气,唯真理是 求,于是不战自威。我还要加上孩子气,甚至认为这是他的品行的核心。一个大孩子在学海尽兴嬉戏,在人世率性言说,于是底气、正气都有了。

那么,这一节的标题可以改为:底气,正气,孩子气。

在学术的背后

正来以学术为志业,治学极严,下大工夫,有大成就,学界有口皆碑。他对自己选定的领域十分专注,闭关八年,围绕知识社会学和政治学刻苦研读,出版了 一批高质量的译著和论著。然而,我知道,已出版的著作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其下深不可测。他不是一个学术匠人,而是一个思想者,他心目中的学术不是知 识的耙梳,而是问题的探究。他常向我讥笑国内学人没有自己的问题,而据我所见,他是真正有自己的问题的,正因为如此,即使在他最娴熟的领域里,他也是疑窦 丛生,痛苦万分。

在这里,我要摘引我的日记中记录的他的两次谈话。

2002年7月24日。正来在天通苑附近大鸭梨请晚餐,此前他已在电话里对我谈起他的雄伟计划,席上的谈话也围绕这个话题。他问我:“现在还有没有 乌托邦?”我说没有了,他说:“这就是问题,人类没有了动力。”接着列举现在西方的主流政治理论,包括哈耶克的古典自由主义,奥克萧的保守主义,罗尔斯等 的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后现代主义,指出这些无一不是摧毁乌托邦的,所以本质上都是以开放之名导致封闭。他的计划是把这些理论的脉络一个个弄清,然后对 它们大举批判。他相信,这个视角是西方人所不具备的,中国人更不具备,一旦完成,其伟大超过马克思和韦伯。最后,他颇带戏剧感地说,将来他完成了这一终身 著作,请我用尼采风格给他写一个墓志铭,放在书首;由于他自己也是在西方知识中生长的,因此他的这一工作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否定和判决。

2007年1月28日。下午,正来携家人来看望我们。他刚坐下,就开始和我谈他的苦恼,那完全是精神上的。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知识生产问题,同时 又感觉到,自从逻各斯以来,整个知识生产都是在撒谎,全是虚伪的,使人类离自然状态越来越远。他感到自己是分裂的,一方面废寝忘食地做学问,另一方面怀疑 其毫无意义。他说,六十岁以后,要写一本书,揭露整个知识生产的谎言,现在就做准备,读尼采和福柯。他表示,无人质疑知识的前提,他的苦恼只能对我说,书 成后请我写序言。

这两次谈话使我明白,正来迄今所做的学术工作尽管十分可观,其实只是他真正想做的主要工作的一个准备。后来他转入中国人“生存性智慧”的研究,应该 是向主要工作迈进了一步,试图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我无法预断他能否找到,但是我相信,以他的善思敏悟,寻找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可是,序 幕刚刚拉开,他就撒手离去了,带走了全部剧本大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舞台。

正来,你太累了

回想起来,这最后十年,正来实在太累了,他是累死的。在这之前,他闭关八年,住在京郊安心地做学问,虽然寂寞、相对贫寒,但起居有序,心境宁静。朋友们都认为,那是他生命中最好的日子。后来,他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变化,体制向他这个实力雄厚的“学术单干户”招手了。

2003年3月一个傍晚,红接到正来的电话,说他在古月人家等我们,有“终身大事”要商量。我们立即前往,在餐厅坐定,他叙述原委。前几天,吉林大 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把他一家请去,表明请他任教的诚意,不必上课,只带研究生,每学期只需到校一星期。当天夜里,他通宵不眠,想了六个小时,翌日提出两个条 件:一、每年招5名研究生,由他挑选,13年共65名,其中必能出人才;二、不当任何长,不参加任何评定别人或被别人评定的事情。当然,这两个条件被欣然 接受。

他急于知道我的意见,说这件事只和我商量。我盛赞他提出的两个条件,它们清楚地划定了要做什么事和决不做什么事,有了这两条,就保证了他的独立学者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有计划地带学生,同时大部分时间仍可以在北京的家里做学问,何乐不为。

可是,正来是一个多么认真的人,一旦上任,就不可能每学期只到校一星期了,而是每个月都往那里跑,忙得不亦乐乎。看他累,而且不久就查出了喉癌,我悔不当初阻止他进入体制。

然而,更累的还在后面。2008年,张文显调任,正来寻找新的去处,多家高校争相聘请,最后敲定到复旦大学,创建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并任院长。这是 一个更大的平台,他踌躇满志,赴任之前兴奋地向我倾谈宏大计划,要办成西方之外的头号研究院。事实证明,他确实能力超常,心想事成,举办大小论坛和暑期 班,创办中英文学刊,请顶级学者做研究,请国际大牌做讲演,一件件事办得风起云涌。可是,代价是累,从心想到事成之间,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艰辛,而在举 办研究院五周年论坛之后仅仅几天,就被晚期癌症击倒在了病床上。

学界对正来的成就有基本共识,前一半是自己做学问,后一半是组织学术活动,二者皆足可骄人。尤其后者,他以一人之力、短暂之时日做成了许多人用许多 年也做不成的事,朋友们的挽联中说他“一人胜千军”、“一日抵十年”并非虚言,在悼词中还得到了一个“杰出的学术组织者”的称号。

可是,正来啊,你是知道的,我很不希望你做这个杰出的组织者。我是一个平庸的人,只做自己能够掌控的事,例如读书写作,希望你也如此,可以省却与人 打交道的许多烦恼。我知道你有这个能力,但能力有时是陷阱,一个人精力多么充沛也是有限的。如果你仍像闭关时那样只做学问,你不会这么累,一定不会这么早 逝。而且,在我看来,和组织那些学术活动相比,你的著译对中国学术的贡献未必不是更大。倘若精力能够专注,生命得以延长,你期盼的主要工作何愁完不成啊。

正来走得太匆忙

正来走得何其匆忙,从确诊到去世不足一个月,实在太快了。

他是2012年12月27日确诊的,29日住进上海肿瘤医院。按照常例,在最坏情况下,晚期胃癌病人也是可以活几个月的。我心中已做这个最坏的准 备,因此觉得有一个责任,就是去上海陪伴他,和他谈话并且录下音来,而这很可能是他最后的思想遗产。我当然相信,正来是敢于直面生死的人,这才符合他的水 准,现在他不能只是病人而必须更是哲人。

我于1月12日到上海,在肿瘤医院对面的旅馆里住了三天。到达当天,第一期化疗已开始,他很虚弱,但精神尚可,主动说起来,声音低而清晰。他说,生 命不在于活多少年,中国人看生命从来没有精神这个维度。他一开始说话,我就打开录音笔,表示以后要整理。他当即郑重地向在场亲友宣布,凡是他在这些日子的 谈话,不管我是否在场,今后都由我整理。我心头一热,含泪点头。啊,真好,我还在犹豫怎样向他说清我的意图,其实全无必要,我们所想完全一致。我只坐了十 几分钟,他累了,我告辞。没想到这十几分钟是我们仅有的谈话,后两天我去病房,他更虚弱了,遗憾地说,这次不能和我深谈了。我们相约,化疗第一期结束后, 距第二期有一段间歇,那时我再来。然而,此后他的状态一天天恶化,第一期化疗刚结束,他的生命就戛然而止。

正来是在熟睡中离世的,2013年1月24日凌晨,血压突然掉到了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有人说,这是好事,避免了临终的痛苦。还有人说,这符合他 的痛快性格。这么干脆利落地走,也许客观上符合他的性格,但我相信,他主观上绝不愿如此。人在毫无知觉中死去好,还是在清醒中死去好?答案是因人而异的, 我坚定地认为,对于灵魂强健的人,后者为好。体验由生入死的过程,人生中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岂不可惜。

往事栩栩如生,你在和人谈论时会进入情境,仿佛他还在世似的。可是,你立刻想到他不在了,那些往事没有了承载者,成了飘在空中的梦。此时此刻,人生如梦不是抽象的感叹,而是你最深切感受到的事实。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