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郭明瑞 |
分类 | |
解答 |
![]() 一、生平简介郭明瑞,男,山东招远人,汉族,1947年9月出生于招远。[1] 1954年至1960年在本村上小学 1960年开始在招远第一中学上中学 1966年正当高中毕业之际,适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因而高中毕业后回家乡务农(并不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1969年3月应征入伍到部队服役,历时6年 1975年退役回乡后,曾干过一段合同工,后到一所中学任民办教师。 1977年恢复高考后当年参加高考被录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81年底本科毕业后又留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从而受到中国一些知名学者的指导。由于在大学阶段,就在李志敏教授的指导下翻译发表了原苏联学者拉普捷夫的《论苏维埃经济法》,以及许多原苏联民法与经济法学者论争的一些资料,从而对民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确立了以民法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991年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师从赵中孚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9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85年在北京大学被评为讲师,同年9月为支援烟台大学建设,也为解决两地分居,调烟台大学任教。1988年评为副教授 1992年评为教授。在烟台大学曾任教务处副处长,法律系副主任、主任等职。 1999年4月-2007年11月任烟台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顾问、山东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 2006年5月至今兼任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 2011年9月,受聘成为山东大学一级教授。 二、个人作品担保法(第4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郭明瑞等编著,2014-3-1版 ·物权法实施以来疑难案例研究/郭明瑞著,2011-6-1版 ·担保法(第3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郭明瑞等编著,2011-4-1版 ·担保法/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郭明瑞著,2010-6-1版 ·民法总论案例教程(第2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教学案例/郭明瑞编著,2010-4-1版 ·物权法/名校名师法学讲义系列丛书/郭明瑞著,2009-11-1版 ·21世纪民商法发展趋势研究/三元法学文丛/郭明瑞著,2009-3-1版 ·担保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郭明瑞,2008-9-1版 ·民法(第2版附光盘)(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郭明瑞主编,2007-8-1版 ·民法(第2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郭明瑞主编,2006-12-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郭明瑞主编,2007-3-1版 ·侵权行为法(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系列.民法系列)/郭明瑞等编著,2006-12-1版 ·担保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郭明瑞,2006-5-1版 ·民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郭明瑞,2003-6-1版 ·民法学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第2版)/郭明瑞,2006-2-1版 ·合同法学(博学法学系列)/郭明瑞,2005-4-1版 ·民法学(自学考试新教材核心学案.3导丛书)(送预测试卷)/郭明瑞,2005-1-1版 ·合同法学案例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案例教材)/郭明瑞张平华,2006-1-1版 ·侵权行为法案例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学案例)/房绍坤郭明瑞,2004-10-1版 ·优先权制度研究(民商法论丛)/郭明瑞等,2004-7-1版 ·民法学自学辅导(2004年版)/郭明瑞,2004-6-1版 ·担保法(第2版)(高等学校法学教材)/郭明瑞,2004-3-1版 ·民法总论案例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教学案例)/郭明瑞,2004-2-1版 ·继承法(第2版)(高等学校法学教材)/郭明瑞房绍坤,2004-1-1版 ·继承法研究(中国民法问题研究丛书)/郭明瑞等,2003-7-1版 ·民法学自学辅导(2002年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郭明瑞,2002-7-15版 ·民法学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郭明瑞,2001-8-7版 ·(自考)民法学(附自考大纲)/郭明瑞,2001-3-15版 ·继承法(民商法系列)(高等学校法学教材)/郭明瑞房绍坤,2002-5-28版 ·新合同法原理/郭明瑞,2000-8-1版 ·民商法原理(2)-物权法.知识产权法/郭明瑞,1999-2-1版 ·民商法原理(1)-民商法总论.人身权法/郭明瑞等,1999-2-1版 ·担保法--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郭明瑞,1998-4-1版 ·违约赔偿实务/郭明瑞,1997-11-1版 ·合同法新论.分则/郭明瑞王轶,1997-8-1版 ·继承法(九五规划教材)/郭明瑞,1996-1-1版 三、学生印象[1]郭老师是我们班的民法老师。教我们民法的另一位老师房绍坤先生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法学家。他们两位先后担任烟台大学的校长。我现在经常想,大学期间能有这么好的两位老师教我们民法,真是我们求学过程中最大的幸运。 烟台大学是北大和清华援建的一所年轻大学。建校时7位校领导中,有5位是北大清华的援建干部,学校的中层领导中来自北大清华的有23 位,讲台上挥鞭执教的也大半是两校的教师。可以说拔地而起的烟台大学其初生的框架,是由北大清华共同支撑起来的。北大清华都有自己援建的学校,但两所名校 共同援建一所大学,烟台大学成为唯一。法律系首任主任是杨殿升先生。我们入学时,杨先生已回北大,郭老师是法律系第二任系主任。但我们做学生的,实在感受 不到系主任和其他老师有哪些不同。老师们好像也没有把系主任当成一种官衔看待。这应该是北大清华带来的好传统。当然,郭老师四方大脸,浓眉,严肃,身材魁 梧,不怒自威,其实是很有气场的人。但是,这位严肃的老师,居然一次也没有批评过我们,从未疾言厉色。而我们那时的的课堂纪律和学习态度,种种的不知天高 地厚,现在想来真是惭愧不已。我记得有一次民法课上,郭老师正讲着课,一个同学姗姗来迟,旁若无人地从讲台前施施然走过坐到座位上。虽然我们都为之汗颜, 但郭老师的讲课并没有受影响。等到我也成了一个教师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一幕。 那时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上课有时打盹。全班一共也不过三十二个人,老师肯定看在眼里。但老师所做的,就是提高音量。他当然可以点名罚站,但他没 有。我也好奇他为什么不点名批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个人的风格呢,还是他母校北大的传统?反正,他就是这样,看到有人走神,就提高自己的音量,仅此而 已。有时,汪建成老师也在对面的教室里上课,汪老师音量本来就大。两位老师的声音彼此可闻,如同在交谈。一旦注意到这一点,还感觉挺有趣。 民法这门课本来就重逻辑而少趣味,郭老师的风格又朴实无华,可谓课如其人,人如其课。只有踏入法学殿堂深处,才会体会到民法学的细致精微和博大 精深。但我们还没入门,更喜欢有趣。所以郭老师的课并不讨巧。但是渐渐地,我们开始意识到,民法学的精妙所在。回头去想,大巧若拙。看他的代表作《民法新 论》,也是这种风格。后期郭老师开讲座,人总是坐得满满的。他的课,其实是以扎实的功底见长,看似无奇,实则句句有出处。课间休息时,郭老师也会到走廊去吸上半支烟。这个习惯,其实是他早年经历的一点痕迹。后来我们知道,他在恢复高考那一年,已经是个三十岁的退伍 老兵了。当过兵务过农娶妻生子,考进北大法律系时,已经是同学中的老大哥。——不仅在于他的年龄,还在于他的宽厚,刻苦,勤奋。作为老师,对每一个学生, 他都是温厚的长着者。我上大二那年,曾经有个素不相识的青年贸然找到他,打听法律自考班事宜。系主任郭老师马上妥为安排。最近,这位郭老师“捡来”的亲学 生,魏汝久大律师,为郭明瑞学术基金会捐资100万。 尽管后期郭老师的行政事务越来越多,但我们两学期的民法课从未受影响。即使后来在担任校长副校长期间,他的课仍然不少。讲课对他而言,是乐趣, 不是负担。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接受了最为正规完整的民法学训练。老师负责任,水平高,所以尽管学生们资质有限,至少基本的法律观念还算正统。说到这里,我有一点个人体会。从部门法的角度,当然流行的说法是宪法统领诸法。但从法学体系来说,民法学应该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要办好一个法学 院,如果民法学不强,理论法学太盛,学风就容易浮,学生的法律意识往往出现整体偏差。北大法学院后来落后于人大法学院,这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假如郭老师在 完成援建烟台大学的任务后也撤回北大,以他的资历学养,应该会是吴志攀前后的院长。那会是和朱苏力院长完全不一样的格局。郭老师没回北大,是烟大的幸运, 也是北大的遗憾。 这样的机会曾经不止一次摆在郭老师面前。母校北大确实需要他。他也对自己的母校充满感情。但我从近距离观察到,他对自己亲自参与创建的家乡这所 大学,烟台大学,更是充满了特殊的感情。他跟随自己的师长来到这里时,这里还是海滩和农田。当北大呼唤他时,这里已经倾注了他的心血。而且,烟大还很稚 嫩。 一边如母亲,一边如幼子,他一定内心纠结矛盾。 他也没有响应恩师的召唤去主持法官学院,他终于还是留在了烟大,成了烟大的顶梁柱。在他任校长期间,学校大规模扩建扩招。学校的硬件得到了极大 的改善。学校拥有50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26000多人;校园面积达到3200多亩。黄海岸边这座美轮美奂的校园,让我们这些早年的校友惊喜 不已。烟大已经成长起来了。这是他为家乡所做的最大贡献。 我最近一次见到郭老师,是在前年烟大济南校友会成立仪式上。这么多年过去他还记得碌碌无为的我。我心里又感动又惭愧。可是我也发现他明显变老。身材不像以前那样给人以魁梧之感,甚至有些清瘦。 我们都知道他最大的遗憾。烟大的校园这么美,可是很难留住人才。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样对这所大学有那么深的感情,毕竟京城有更好的个人发展空 间。很多引进的人才,在这里翅膀硬了就往北京飞。而他也是那种成人之美的人。如果学校申请下博士点,这个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单纯学术圈 的问题。尽管郭老师有为自己学校实力放心的充分理由,对申办博士点有热切的期望,但学校的命运最终还是有更高的人掌握。在申报博士点的那些日子里,我们都 为母校捏着一把汗。美丽的烟大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但她一向处在地理和政治的边缘,校领导对种种所谓“运作”完全外行。果不其然,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孤处 一隅的烟大又成了潜规则的牺牲品。我能想象这对老校长的打击。作为当代杰出的法学教育家,博士生导师,他只能指导外校的博士生。这不是他作为烟大校长和教 育家教育生涯的完美句号。 带着这种深深的遗憾,郭老师从校长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依然耕耘在法学讲坛。讲台仍然是他最钟爱的地方。而他的大学同班又同时留校的同学,还要过些时候才开始自己共和国总理的任期。在接触过那么多的著名学者教授之后,我敢说,郭老师是我认识的所有学者中最最纯粹的一个大学老师,一个真正朴实无华的人。这也是我们分布在天南地北所有同学共同的感受。 [1]刘小生:恩师郭明瑞,http://www.21ccom.net/articles/gsbh/article_2013102794319.html.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