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
分类 | 诉讼仲裁-判决执行 |
解答 |
一、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在符合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人民法院应依法裁决暂停执行相关事项: 首先,当申请人员明确表达其意愿,愿意暂时延缓执行时; 其次,若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物提出确实存在且理由充分的异议; 再次,如果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自然人已经离世,需要等待其合法继承人继承相应权益或承担对应责任; 此外,若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是其他社会团体宣告解散,但尚未明确权利和义务的承继者; 最后,人民法院认为应当采取暂停措施以保障公正实施的其他状况。 待上述临时状态消除之后,将恢复执行程序。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二、法律规定可撤销合同在撤销前是否有效 法律规定可撤销合同在撤销前有效,可撤销合同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合同,在有撤销权的一方行使撤销权之前,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是有效的。合同被撤销以后,合同才会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律是一种普遍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情形有哪些”,法律的学习和理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应该珍视这个过程,把它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