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传播不实信息会有何法律后果 |
分类 | 诉讼仲裁-治安管理 |
解答 |
一、传播不实信息会有何法律后果 关于网络主体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是民事责任,这意味着当网络主体被指控存在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不当行为时,他们将会面临消除不利影响、赔偿相应经济损失等严重后果; 其次是行政责任,当网民有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恶意扰乱公共秩序,甚至公然进行侮辱或诽谤他人的活动,但尚未达到刑事犯罪标准时,他们将可能会遭受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最后是刑事责任,如果网络主体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其行为可能会触及刑法,最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传播不实信息的法律责任 在发布报告和新闻等领域中,如果涉及到发布虚假信息,有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那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此类行为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如下: 对于触犯该罪名者,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如若行为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或损失,将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包括三至七年的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传播不实信息会有何法律后果”,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