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犯罪怎么处置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处罚辩护 |
解答 |
一、未成年犯罪怎么处置 在判定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必须综合考量罪犯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未成年人身心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进行衡量。 通常情况下,年满12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不会承担刑事责任。 而年满12周岁及以上但不满14周岁的个体若因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行为导致他人死亡或造成严重残疾,且情节极其恶劣,经过高级人民法院的最高级别核准批准并追究其刑事责任后,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此外,年满14周岁至不足16周岁的青少年如果因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罪行被定罪,也应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对于已经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所实施的任何犯罪行为都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在处理未成年犯罪者时,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教育为主导,惩罚作为辅助手段。 同时,法律明确规定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始终坚持教育为主导、惩罚为辅助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二、未成年犯罪判多少年 1.若涉及未成年年龄不足12岁者,在其触犯刑事法律时,并不必然面临刑法规裁。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硬性的规定,还需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2.针对已经年满12周岁但尚未达到14岁的未成年群体,如其蓄意实施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他人的重罪行径,导致他人丧生或身体遭受严重残疾,情节异常恶劣且最高人民检察院已批准进行追诉,则应依法判决刑罚。 3.对于年满14周岁但尚不足16岁的未成年者而言,倘若其触犯了法定的八大种类重罪行径,必应受到刑罚制裁。在刑事案件的追诉期方面,自犯罪行为发生的那一刻便开始进行计算。若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或持续状态,则自犯罪行为结束之时方能予以计算。在追诉期间再次涉嫌犯罪,前一个犯罪的追诉期限将自新罪立案之日起重新计算。而对超过二十年仍欲加以追究的案件,必须上报至最高人民检察院请求核准。关于刑嫌追诉时效期究竟多长,须依照法定最高刑快来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中所采用的证据既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护、鉴定意见以及勘验、检验、辨认、侦查试验等各类记录、视听资料及电子数据等,所有能够证实案件事实性质的材料皆可作为证据。但是,证据必须先经过严格查证核实,确保真实可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未成年犯罪情节较轻怎么判 对于未成年罪犯情节轻微者的判决,需要我们全面考虑诸多因素。首先,法官将依据犯罪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评估与衡量。具体来说,可能会深入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犯罪者的动机与目的、用来实施犯罪的策略与手法、犯罪行动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以及未成年犯人的生理年龄、平时的行为表现等相关信息。在做出最终判决之前,法庭将会坚决贯彻"以教育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有可能会采用诸如缓刑、管制等较为宽松的刑罚方式来处理这类案件。同时,法庭也会特别重视对这些少年犯人的教育、感化以及挽救工作,试图通过这个过程帮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鼓励其走向新生。 未成年人犯罪需综合评估罪犯行为及身心发展。通常,12岁以下不承担刑事责任,12至14岁严重犯罪经核准可追责,14至16岁犯严重罪行需负刑事责任。16岁以上未成年人犯罪应受责。处理未成年犯罪者,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法律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旨。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