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取保候审会被抓吗 |
分类 | 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
解答 |
一、取保候审会被抓吗 所谓“取保候审”,乃刑事司法程序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即犯罪嫌疑人身负嫌疑或遭指控者在缴纳规定数额的保证金或者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之后,可暂时免受羁押,在不影响司法程序正常推进的情况下,在住所外等候审判结果的来临。在此期间,若能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且不再有任何新的违法行径,便可继续享受自由身; 然而,若有违反取保候审的行为出现,例如逃避侦查、妨碍证人作证等,则可能面临被依法逮捕的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候审百分之几都判缓刑 取保候审制度与被告人最终的判决结果并无直接关联性。 从司法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讲,仅有处罚较轻的案件适用取保候审,尤其在积极进行取保候审的过程中,获得缓刑审判机会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然而这并非一定能够实现,具体所能达到的概率,遗憾的是无法做出准确的推测。 中国法律明确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被告人,若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便可被判定缓刑,对于其中未满十八岁、怀有身孕以及已经年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群应被优先考虑缓刑: 1.犯罪情节较为轻微; 2.具有忏悔之意; 3.不再具备重新犯罪的可能; 4.缓刑对其所居住社区不构成重大负面影响。 在决定是否给予缓刑时,法官还可以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进一步限制犯罪嫌疑人在缓刑考验期间从事某些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以及与特定人员接触。 被宣告缓刑的被告,如被判定需要执行附加刑,理应继续执行。 关于拘役的缓刑考验时间,应以原判刑期作为起点,上浮一年以下,同时不能少于两个月; 而对于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则以原判刑期为准,上浮五年以下,且不宜低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自判决确定之日开始计算。 成功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须遵循以下规定: 1.严格遵守法律及行政法规,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 2.按要求向考察机关汇报个人的活动状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严格规定; 4.若需离开其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更换居住地点,须经过考察机关的批准同意。《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三、取保候审不是律师可以吗 对于取保候审这项司法程序而言,其并非仅由律师代理方可完成。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以及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近亲或辩护人皆有权利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律师在处理取保候审事宜上具备一定的优势。由于律师对法律程序及相关法规更为熟稔,他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准备申请所需的材料,清晰明了地阐述取保候审的理由,并且能够与负责事件的执法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当非律师人士提出取保候审申请时,他们需提供充足且有力的证据以及合理的理由,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满足取保候审的各项条件,例如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亦或是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而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会导致社会危害性的情况出现等等。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律师在处理此类事务时通常能够展现出更为专业化、高效率的工作能力。 取保候审是刑事司法程序中的重要措施,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缴纳保证金或找到担保人后,可暂不羁押,在住所外等候审判。期间需遵守规定,避免违法,否则可能面临逮捕风险。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