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借钱不还故意躲避算诈骗吗
分类 债权债务-欠款追讨
解答

一、借钱不还故意躲避算诈骗吗

关于欠款未清偿并刻意回避问题,该行为是否构成诈骗,需根据各案情具体分析。若借款方抱持着非法占有的意志,利用虚构事实或掩盖真相等手段欺骗他人钱财,且涉案金额达到了一定程度,那么便有可能被认定涉嫌构成诈骗罪。

然而,如仅涉及到纯然的债务纠纷,借款方虽具备还款能力却故意逃避责任,则可能会被判定为犯下拒不履行裁判、裁决罪或是债务违约之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借钱不还后消失算违法犯罪吗

借钱不还后消失一般属于民事纠纷,尚不构成违法犯罪。若借款人有能力偿还而故意不还,债权人可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追讨欠款,法院可判决其限期还款等。但如果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借款,则可能构成诈骗罪。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一般为借款金额在3000元至10000元以上。若借款人在借钱时就无偿还意愿,通过欺诈手段获取借款后消失,可能涉嫌诈骗罪。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情节严重,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借钱不还后故意躲避是否构成诈骗

借钱不还后故意躲避不一定构成诈骗。若只是单纯的借钱后无力偿还且故意躲避债权人,通常属于民事纠纷,债权人可通过民事诉讼追讨欠款。但如果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借款,且借款后有携款潜逃等行为,就可能构成诈骗罪,将面临刑事处罚。判断的关键在于借款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主观故意。如果无法确定借款人的主观故意,应通过收集证据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若您遇到此类情况,建议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借条、转账记录等,并咨询专业律师以确定具体的法律应对措施。

欠款未清偿并回避问题是否构成诈骗需具体分析案情。若借款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财,且金额较大,则可能涉嫌诈骗罪。判断诈骗需综合考虑借款方的行为动机、手段及涉案金额等因素。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7: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