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开庭后老是不判怎么办 |
分类 | 诉讼仲裁-判决执行 |
解答 |
一、开庭后老是不判怎么办 若在庭审结束之后,审判结果未能及时下达,依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所明确的法律法规,是有相应的解决途径的。 就普通程序而言,根据第一百五十二条,法院在立案之日起必须在六个月内完成审判工作,除非存在特殊情形,经过院长批准,延期时间可再延长六个月,但要报请上一级法院批准; 至于简易程序,则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同样也有一定的特殊情形处理方式,即在获得延长批准后,可延长期限为一个月。 因此,如您发现自己的案件已然超期未决,就有权向法院主动查询其处理进度,同时请求法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以确保公正、及时地做出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 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二、开庭后判决期限未到该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有明确规定。如果开庭后判决期限未到,你只需耐心等待。在这段时间内,法院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调查、合议等工作。 你可以关注案件的进展情况,可通过法院的诉讼服务平台、电话或亲自前往法院咨询了解。若有特殊情况或需要催促法院加快审理进程,可向承办法官或法院相关部门提出申请,但需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 总之,在判决期限未到之前,应保持冷静,尊重司法程序,等待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如果超过了合理的期限仍未得到判决,可进一步咨询律师或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反映。 三、开庭后判决延迟的原因是什么 开庭后判决延迟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一,可能是案件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证据或组织专家论证,以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其二,审判人员的工作安排较为繁忙,导致判决书的撰写和审批时间延长。其三,可能存在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申请回避等情况,这会影响审判进程。其四,法院的审判流程管理方面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文件传递不及时等。总之,判决延迟通常是由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审判工作的安排以及各种程序性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法院会在法定审限内作出判决,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普通程序案件应在立案后六个月内审结,简易程序则为三个月。若遇特殊情况,经批准可适当延期。若案件超期未决,当事人有权向法院查询进度并要求依法及时判决,以保障司法公正与效率。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