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因工伤调岗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
分类 | 工伤赔偿-工伤纠纷 |
解答 |
一、因工伤调岗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鉴于对工伤职工权益保护的考量,调岗措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当工人务工期间遇到职业伤害事故,使其原有的工作岗位不再适宜履行职责时,用人单位有责任采取行动,积极为该员工进行职务调整。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适应员工在遭受工伤之后的身体状况,以保证他们能够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同时也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劳动薪酬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二、因工伤调岗的法律规定具体有哪些 因工伤调岗的法律规定主要如下:《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在工伤情况下,若劳动者因伤导致身体功能受限等,不能从事原工作,用人单位应根据其身体状况等合理调整岗位。调整岗位应基于合理、必要性原则,且不得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等。同时,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若协商不成,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总之,因工伤调岗需兼顾劳动者权益与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需要。 三、因工伤调岗后工资待遇如何保障 因工伤调岗后,工资待遇应依法保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因工受伤被调岗的,工资待遇应保持不变或按新岗位的同等标准发放。若原岗位已无法胜任,新岗位工资不应低于原岗位工资的80%。同时,用人单位需证明调岗的合理性,如该岗位与工伤相关且适合劳动者的身体状况等。若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保障工资待遇,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补发差额工资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总之,工伤调岗后工资待遇的保障需依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为切实保护工伤职工权益,调岗措施至关重要。遇职业伤害致原岗不适,雇主应主动调整员工岗位,以匹配其康复后身体状况,确保持续就业并享有公正薪酬。此举旨在促进工伤员工恢复工作生活,维护其劳动权益与经济稳定。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