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取保候审民事起诉还会判实刑吗 |
分类 | 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
解答 |
一、取保候审民事起诉还会判实刑吗 取保候审属于刑事诉讼里的一种强制手段,民事起诉和刑事诉讼是不一样的法律流程。 在刑事诉讼期间,即便被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依然有被判处实刑的可能。 取保候审仅仅是在案件审理期间,依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状况(像社会危险性比较小等)而施行的不羁押举措。 法院最终决定是否判处实刑,要考量多个因素,涵盖犯罪的性质、情节的严重程度以及犯罪后的表现(例如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等)。 要是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并且符合缓刑条件等,就有可能判处缓刑而非实刑。 总之,取保候审和最终是否判处实刑没有必然的关联。 二、取保候审民警会告知吗 在取保候审过程中,警方是否会告知当事人? 在办理取保候审的过程中,若司法机关拟决定对当事人实行收监措施,则必须预先告知当事人该事项。 在取保候审期间,当事人务必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有违反,将面临被拘留或逮捕的处罚。 此外,需明确的是,即便取得了取保候审的资格,也不会影响到对案件的深入调查。 根据犯罪行为的实际情况、情节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后作出裁决。 若最终判定为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且未获得缓刑的,则必须执行收监并服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民事案件能审吗 民事案件是否可在取保候审期间进行审理 在犯罪嫌疑人收到与案件相关的取保候审的期间之内,可以依法进行民事诉讼活动。 当犯罪行为给受害人带来了重大的物质损失时,在展开刑事诉讼程序的同时,他们也有权利发起正式的附带民事诉讼。 然而如果受害人不幸离世或无行为能力存在的话,那么受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和近亲属便享有合法权益去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请求。 对于涉及到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环节上,同样具有发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四条的明确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必须与刑事案件同步审判,除非是为了避免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度延迟,否则只能在刑事案件审判结束之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部分。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在探讨取保候审民事起诉还会判实刑吗这一问题时,我们要明白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不会判实刑。民事起诉与刑事审判虽有不同程序,但二者存在关联。如果民事起诉中的情况表明被告人的行为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大,即便取保候审,在刑事审判时也可能判实刑。同时,刑事审判还会综合考量犯罪的情节、证据等多方面因素。若您或您身边的人正处于这种情况,对取保候审后刑事判决的走向、民事起诉对刑事审判的具体影响等存在疑问,欢迎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的法律人士将为您详细解答。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