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房产商欺诈卖房怎么赔偿 |
分类 | 房产纠纷-二手房纠纷 |
解答 |
律师解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如果待售房产的卖方蓄意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欺诈购房者,从而实施非法诈骗行为,购房者有权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卖方承担经济损害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通常以购房者支付给卖家的房价款为基数,增加30%作为赔偿金额。然而,若所提出的赔偿金额仅低于或等于500元人民币,则需按照法定最小值——即500元来执行赔偿。倘若厂商拒绝对此承担赔偿责任,购买方可以考虑以下途径寻求解决方案:首先,投诉调解是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常见办法。在消费者遇到货品品质、服务质量以及售后承诺等方面的争议后,他们可以寻求消费者协会(简称“消协”)的协助,借助第三方调停的方式促进买卖双方达成共识,消除纷争。其次,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到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申诉,该投诉程序具有较高的效率性、快速性和强制力。决定投诉时,消费者应当以书面形式详细阐述投诉内容、原因和相关证据。只要与厂商达成共识,消费者即可撤回投诉,请求行政监管部门出具调解书。再次,如果买卖双方自愿将争议交由仲裁委员会审理并做出裁判,就可以采取仲裁的方法处理权益争议问题。仲裁程序具有当事人程序简洁、一段裁决权力、专家裁决、成本较低、保密性好、情感影响小的优点。当然,仲裁费用原则上由败诉一方承担,如果审理结果显示各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过失,仲裁庭会根据各方可责性的大小分配仲裁费用。此外,消费者还能选择通过起诉以争取自身权利。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循法定程序进行审判。消费者因合法权益受侵害引发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领域。
法律依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