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工作三年未签劳动合同,是否已过时效期 |
分类 | 劳动纠纷-工资福利 |
解答 |
律师解析: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有劳务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均设定为一年。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关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索赔,还是其他类型的劳资纠纷,其诉讼时效都是一年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索赔问题,由于具体情形不同,其权利起算点也就有所差异。 法定的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未缔结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中,其中一倍应视为劳动者正常的劳动报酬范畴; 另一倍则并非完全基于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而是源于用人单位存在的违反的行政责任,因此,这额外的一倍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法律性质实际上更倾向于惩罚性赔偿金。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是作为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基数而言,其基础并非劳动者实际的工资收入,而是根据工资基准所确定。 具体来说,如果劳动关系尚未结束,劳动者可随时提出此项请求; 但当劳动关系正式解除以后,其诉讼实效将自劳动关系解除日期开始计算满一年。 仲裁时效的期限是从提交人知晓或应当知晓自身权益遭受侵害的那一刻起开始计算。 对于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性质,我们应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其中,第一倍工资可视作劳动者应该获得的劳动报酬,其仲裁时效的适用范围完全符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之第四款所述规定; 然而,第二倍工资差额(也就是这两倍当中的另外那一倍工资)并不是劳动者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等价金钱回报,而是法律法规对于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样违法行为而设立的一种惩罚手段。 它并不属于应得的劳动报酬,故不能直接适用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之第四款的规定。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4款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