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不知情的帮信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处罚辩护 |
解答 |
一、不知情的帮信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1、不存在“不知情的帮信罪的量刑标准”这个问题 帮信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自己为他人实施的信息网络犯罪提供帮助的行为,会给国家的信息网络管理秩序造成损害,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此外,本罪还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他人在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既包括行为人明确知道,也应包括行为人应当知道。 2、帮信罪证明不知情的流程具体如下: (1)当事人在起诉后,应当申请公证机关将所保全的证据,提交受诉人民法院; (2)当事人在起诉后申请证据保全,由人民法院经过审查后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 (3)按照保全程序而确定的证据,以后法院在审判案件时是否采用,要以被保全的证据对案件是否有意义来决定。 二、涉嫌犯帮信罪者怎么证明自己“不知情”? 1、涉嫌犯帮信罪者需要拿出相关证据证明自己“不知情” (1)想要证明当事人对案件情况不知情,与证明其他事实所需要对证据并没有什么区别。 人证,证人证言等能证明不知情。 (2)可以找相关的证人,其证言能够证明当事人对案件事实不知情或不在场,或者有相关物证如监控录音录像等能证明当事人案发的时候并不在场,以证明当事人对案件不知情都是可以的。 2、证据包括: (1)当事人的陈述; (2)书证; (3)物证; (4)视听资料; (5)电子数据; (6)证人证言; (7)鉴定意见; (8)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三、怎么认定帮信罪的“明知”? 1、帮信罪的明知应该从以明知的程度、明知的属性、以及故意的角度来进行认定。 (1)从故意的角度看,帮信罪的明知应该是概括故意中的明知,即对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明知,但该种行为构成何种罪名并不要求; (2)从明知的属性看,明知是一个现实的认识,也是帮信罪行为人的客观认识; (3)从明知的程度看,明知是确定的明知,如果只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怀疑或模糊知道他人可能会实施犯罪,则不能认定为帮信罪中的明知。 2、在认定行为人主观明知时,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对被帮助对象是否可能实施犯罪活动有相对具体的认知。 既最起码要知道被帮助的对象准备或者正在实施犯罪活动,至于被帮助的对象最终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了何种犯罪行为,在所不问,不要求行为人确切知道 3、明确行为人即使出售自己的银行卡,也不能直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明知”。 要有客观证据予以证明行为人对被帮助对象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有相对具体的认知,而仅仅出售银行卡本身只能算是一个违法行为,该违法行为并不等于行为人对被帮助对象实施犯罪活动有具体认识,不能直接划上等号。 4、存在亲友关系等信赖基础,要审慎认定“明知”。 (1)由于亲友之间的借卡行为往往是不存在利益交换,而存在利益交换的借卡/售卡行为往往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所以,对于存在亲友关系等信赖基础的借卡行为,一般情况下不能轻易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明知”,注意:不轻易认定是指结合客观证据和事实,在不足以证明为人主观上具有“明知”的情况下,则应当认定行为人无罪,毕竟存在特殊的亲友关系。但是,如果客观证据和事实足以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明知”,则应当认定行为人构罪。 (2)并不代表只要存在亲友等特殊关系,就直接一律不予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明知”而无罪,反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存在特殊亲友关系的案件,既不能过于片面的认定“明知”,也不能过于武断的认定行为人不明知,而是综合案件客观证据判断是否足以证明行为人“明知”,要审慎考虑全案证据。 帮信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为他人实施的信息网络犯罪提供帮助的行为,故此若是涉案当事人可以拿出相关证据证明自己不知情,那么帮信罪的罪名就不成立。如果对不知情的帮信罪的量刑标准存在其他相关的疑问,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