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法定监护
分类
解答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该法定监护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产生,父母双方对子女的监护权是平等的,除因死亡、父母关系依法终止、或者监护权被依法剥夺外,任何人不得加以剥夺和限制。法定监护人对监护有争议时,可以通过指定监护制度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三)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该法第十七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一) 配偶; (二) 父母; (三) 成年子女;(四) 其他近亲属;(五)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规定,认定监护人监护能力,应当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确定。

法定监护相关词条

  • 监护关系

    监护关系,是指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成年设定专人保护其利益,监督其行为,并且管理其财产的法律制度。

  • 监护责任

    监护责任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监护的内容在于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和财产,而不是对人的支配的权利。

  • 被监护人

    被监护人,是指因未达法定年龄或隐患某种疾病导致不能辨认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

  • 监护人

    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监护人必须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并依法律规定产生。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都应设置监护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有以下三种情况: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 监护权

    监护权,是指监护人依法对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被监护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身份权。监护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所以法律上更多使用的是“监护职责”一词。

  • 申请变更监护人

    申请变更监护人是指被申请人的监护人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不服有关组织指定的监护人且又未在法律规定期限内起诉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员或者有关单位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变更被申请人的监护人。

  • 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是指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员或者有关单位可以申请撤销监护人的监护资格。

  • 监护人责任纠纷

    监护人责任纠纷是2011年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侵权责任纠纷中的新案由,是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应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所引发的纠纷。

  • 监护人侵权责任

    监护人侵权责任,是指监护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监护人

    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监护人分为法定监护人和指定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等。法律规定监护人必须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监护人依法律的规定产生。监护人的职责有: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它合法权益;作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各项法律活动;教育、管好被监护人。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7: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