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权代理
全权代理,是指经委托人的特别授权,代理人在代理范围内,可以代理完成任何事务的代理行为。
问题 | 间接代理 |
分类 | |
解答 |
![]() 一、间接代理的简介所谓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并符合《合同法》关于间接代理构成要件的代理,它是与直接代理相对应的。代理人在进行代理活动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的法律效果间接由被代理人所承受的代理制度。 二、间接代理的特点1、间接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为法律行为。这是间接代理与直接代理最重要的区别,受托人虽然接受委托,但不将其代理身份告知第三人。对第三人来说,他直接与受托人打交道,而与委托人没有任何关系。间接代理的这个特征,使得第三人在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视受托人为合同当事人,受托人也将自己置于合同当事人的地位,而不是代理人。在这里,委托关系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一种内部关系。 2、严格区分两层法律关系,即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受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行为的后果不是直接归于、而是间接归于委托人。所谓间接,是指先由受托人自己对第三人承担一切后果,再由受托人将这些后果转移于委托人。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行为的后果最终由被代理人承担;其次,后果的归属不像代理那样直接归于委托人,而是经由受托人移转给委托人。 3、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委托人不能直接对第三人主张权利,同样,第三人也不能直接对委托人主张权利。 三、间接代理的内部关系1、如果代理人因第三人原因无法履行义务的,有权将第三人披露给本人,本人与第三人直接发生法律关系;代理人因为本人原因无法履行义务的,有权将本人披露给第三人。 2、披露第三人之后,被代理人可以与第[1]三人发生权利义务,但是如果知道被代理人是谁就不会与其订立合同的除外。第三人在接到被代理人通知后,不得再向代理人履行义务。 3、代理人向第三人披露被代理人的,第三人可以选择代理人或本人为义务人。 四、间接代理的消灭原因(1)委托人的自动介入。受托人作为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此时代理关系消灭。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2)委托人行使介入权或者第三人行使选择权。间接代理制度中,第三人在与受托人订立合同的当时,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一旦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一旦委托人选择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代理关系消灭。但此时应注意,如果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代理关系例外不消灭;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的,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一旦选择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权利,代理关系也消灭。 五、间接代理与直接代理的区别1、直接代理中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间接代理则是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 2、直接代理的结果归属于本人;间接代理的结果先归代理人再转给被代理人。 3、直接代理的内容是被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关系;间接代理的内容是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关系。 六、间接代理相关制度的区分民事间接代理和商事间接代理的区分 1、民事间接代理适用于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及委托代理领域,而商事间接代理仅适用于委托代理。 2、民事间接代理的目的主要在于民事生活中互相帮助,保护弱势群体,因此代理人为代理行为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商事间接代理的目的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代理人代理行为必定是有偿的。 3、民事间接代理的代理人可以是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或非经济组织。而商事间接代理的代理人可以是依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经纪人管理办法》登记注册的经纪人事务所、经纪公司,个体经纪人或兼营经纪业务的经济组织。其取得经纪资格证书或专业经纪资格证书的成员必须达到法定人数。 4、民事间接代理的代理人义务较少,而商事间接代理的代理人义务较多,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经纪人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提供客观、公正、准确、高效的服务,记录经纪业务成交情况,并保存三年以上,收取当事人佣金应当开具发票,并依法缴纳税收和行政管理费等义务。 行纪和商事间接代理的区分 1、虽然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经纪人管理办法》,行纪和商事间接代理的主体资格认定,经纪组织设立以及基本义务都相同,但是,行纪人的活动还要遵循《合同法》中行纪合同一章。如行纪人有较多的权利,享有有限的合理处分委托物的权利、补偿差额订正委托的权利、拍卖提存权、介入权和留置权。相应的,行纪人也承担更多的义务。 2、按照《合同法》第414条规定,行纪人的业务范围仅限于以自己的名义代理贸易活动。这里的贸易活动应以动产,有价证券的买卖以及其他商业上具有交易性质的行为为限,例如代购、代销、寄售等。而商事间接代理的范围相对广泛,比如报关单位的代理报关等。 七、间接代理文章赏析论我国《合同法》对间接代理的确认摘要:我国《民法通则》仅规定了直接代理,要求代理必须显名,而《合同法》突破了这一界限,第402条、403条纳入了英美法系的隐名代理和的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 这意味着《民法通则》虽然不承认间接代理制度,但《合同法》已经确认了间接代理。本文就《合同法》对间接代理的现行规定进行了解读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间接代理 合同法 理论依据 完善 代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之别。大陆法系民法所称的代理,均是指直接代理,间接代理并非真正的代理。1所谓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2传统的大陆法系民法中没有明确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间接代理来源于英美法系的经验。然而,我国《合同法》突破了《民法通则》中关于代理的规定,纳入了源自于英美法系的隐名代理和的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我国通说认为《合同法》第402条、403条即为间接代理。3 一、代理制度的理论依据(一)区别论 大陆法系代理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区别论,其实质是:尽管本人在委任协议中对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作了限制,但是此限制原则上并不产生对第三人的约束力。依据代理人是否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大陆法系将代理分为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 (二)等同论 英美法系代理制度的理论依据是等同论。所谓等同论,是指代理人的行为等同于被代理人的行为。也可以用“通过他人实施的行为视为自己亲自实施的行为”来表述。4英美法系根据是否公开本人将代理划分为:显名代理,隐名代理,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 二、间接代理在我国《合同法》中的体现代理的特殊性是为法律行为之人与最终法律后果的承受人非同一人。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大陆法系民法一般都规定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也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但我国《合同法》突破了这一界限,引入了英美法系的隐名代理和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这表明,我国《合同法》确认了间接代理制度。 1.依据《合同法》第402条,构成此种代理必备条件为:⑴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为民事法律行为;⑵第三人在订约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间存在代理关系;⑶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行为合法有效。原则上,此种代理订立的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与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2. 依据《合同法》第403条,此种代理的构成条件是:⑴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为民事法律行为;⑵第三人在订约时不知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代理关系;⑶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行为合法有效。原则上,此种代理订立的合同只约束受托人与第三人。例外:若合同订立后,①因第三人原因致受托人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时,受托人应尽披露义务;此时委托人取得介入权;而第三人取得抗辩权。②因委托人原因致受托人不对第三人履约的,受托人也应尽披露义务;此时,第三人取得选择权;但一经选择,不得变更;此时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以及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三、对《合同法》中间接代理规定的反思与建议(一)将代理置于合同法中,弱化了代理制度体系性 表现在:第一,代理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合同行为。将代理规定在合同法中,限制了代理的适用范围。第二,代理为三方关系,委托、行纪等合同仅仅为代理的基础关系。如果将代理规定在合同法中,将混淆代理的基础关系与代理关系,造成不必要的混乱。第三,代理有委托代理,还包括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后者则是合同法所根本无法容纳的。 (二)《合同法》402条仅指出了第三人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代理关系的情形,建议表述为:“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或应当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 (三)《合同法》第403条 1.委托人的介入权 《合同法》第403条规定:委托人行使介入权的前提条件是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也就是说,第三人在向受托人履行了义务而受托人未向委托人履行时,如遭遇受托人破产的情形,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委托人的债权只能作为破产债权得到部分清偿,这对委托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为了避免被代理人滥用介入权,应该对介入权的内容严格的限制,但对介入权行使的条件则应放宽,规定为:“受托人因第三人原因或其他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时,委托人可以行使介入权”。此外,有关于排除被代理人行使代理权的情形也有欠缺,应将“代理人可以依照被代理人明示或者默示的指示与第三人约定,排除被代理人的介入权”情形考虑进去。 2.第三人的选择权 《合同法》第403条第二款规定的关键在于,第三人虽有选择权,但一旦确定选择,在其主张权利无法实现时,就不能改变主意再向未选择之人主张。 选择权行使条件为: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这并不利于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倘若受托人是因自身而非委托人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势必会使第三人承受不公平对待,最终承担不利的后果。因此,应当对第三人行使选择权的条件予以放宽,可以修改为:“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 3.抗辩权 《合同法》第403条第3款在规定第三人选定委托人作为其相对人的,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以及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这样,如果委托人已经与受托人了结债务,则委托人就不会再做出二次给付。依据此规定,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但没有对该款的适用做出限定。因此,为三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应对抗辩权的行使加以限制。 我国民法受大陆法系影响较深,但《合同法》大胆借鉴英美代理法中的判例与学说,明确规定隐名代理和不公开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对间接代理制度进行了确认,这表明我国的民事立法,特别是有关代理制度的立法正在与世界先进的立法相接轨。当前,应以制定《民法典》为契机,完善我国间接代理立法。 参考文献: [1] [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2月,P389 [2]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 ·总则编[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231 [3]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259 [4][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2月,P381 间接代理相关词条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