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集资诈骗罪区别
分类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解答

一、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集资诈骗罪区别

集资诈骗罪在本质上依然拥有着和诈骗罪类似的本质特性,即,目地在于非法侵吞、敛取他人财富。具体来讲,罪犯的行为有明确的直接攻击倾向,他们是以财产为犯罪客体进行瞄准。毫无疑问,集资诈骗行为往往存在欺骗性质。因此,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思维误区:只要有使用欺骗手段吸引投资人注入资金的现象,就可以判定为集资诈骗罪。

然而,这种认识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清楚区分,传销犯罪与集资诈骗犯罪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欺骗行为。但单凭这个原因,无法准确地区分二者。实际上,并非所有涉及欺骗性质的犯罪类型都局限于诈骗罪,还有诸如虚假广告罪,串通招投标罪等犯罪行为也都包含相似的欺骗行为。

第二部分,我们需要注意到,传销犯罪罪犯的主观意图是籍由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层级系统等销售方式,追求非法利益;相比之下,集资诈骗犯罪罪犯的主观意图则明显指向欺骗他人钱财,以非法手段据为己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组织领导传销罪辩护点怎么判

依照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款明确规定,若一个人被证实确曾主导、指挥或协助推动大规模的以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等商业经营活动为名的传销活动,且该活动要求参与会员须采取缴纳费用或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以获得加盟资格,此外还需按照一定次序架构层级,将直接或者间接地拉拢新成员数量作为计酬或者回报收益的依据,进而诱惑、逼迫现有参与者进一步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以此手段获取不义之财,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那么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组织领导传销罪行。而最终审判的判决结果往往需依据案件的各方面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假如被告的行为满足了上述所提及的犯罪构成要件,并且有关证据能足以证明这一事实,制裁机关(即法院)极有可能判处被告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对其施加罚金处罚。倘若情节特别严重,例如涉及巨额资金交易、参与人数众多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等状况,那么法院或许会做出更加严厉的惩罚,如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外加罚金处罚。可能的辩护焦点主要涵盖:被告人到底是否真实地参与到了组织与引导传销活动;是否存在自首或者立功的良好表现;是否有拾遗补阙或者初次犯罪等合法的减刑情节以及有无实物证据可以证明被告人并没有积极参与到传销活动中或者并未通过此种手段获取任何利益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

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虽然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作为犯罪目的之一,但本质上二者所针对的具体犯罪行为有着显著差异。尽管欺骗是非法获利的普遍手段,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该手段便轻易地将其认定为集资诈骗罪。这因为,诸如传销等犯罪活动中也充斥着欺骗的因素。传销旨在通过层层认证和多层次分销来获取非法利润;而集资诈骗则更为直接,通常是通过骗取他人金钱的方式达成犯罪目标。因此,在对各种犯罪活动进行分析时,必须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主观犯罪意图。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6: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