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三年时效的计算方式是怎样的 |
分类 | 损害赔偿-人身侵权 |
解答 |
律师解析:
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我们必须明确,自权利人意识到或应该意识到自身权益受损及义务人承担义务之日起进行计算。
其中,对于“应当知道”这一固有概念,应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如若存在明确规定的还款期限,那么自该期限结束之日起便算是“应当知道”之日。 其次,如果涉及附带条件的事项,则应自条件成功实现的那一日开始计算。 此外,清楚了解到底是谁给自己造成侵害也是衡量是否知晓的重要标准之一。 比如某人被某物从后方击中受伤,经多方调查才得知原来作案者竟是乙,那么就应当从得知乙行为的那一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针对当事人约定共同履行的同一笔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最后一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开始计算。 至于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款纠纷,自权利人向上门催促履行的那一天或是优惠期期满的那一天开始计算。 在这类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人可以任意时间向债务人寻求履行。 而当债务人并不按照债权人要求进行履行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侵权事实,此时债权人有权以请求权的方式追究责任。 如果相关法律或合同中有规定优惠期间的话,那么债权人请求履行只会引起优惠期的计算起始,而后等到优惠期结束,倘若债务人仍未履行应尽义务,此时才真正产生请求权。 另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应自该法定代理终止的那一日起开始计算。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