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如何区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分类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解答
律师解析:
关于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间的准确区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从行为人的认知因素来看,这两类概括性的行为对造成危害后果的深度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
直接故意的行为人不仅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必将引发某种危害性结果,同时也清晰地了解到这种危害结果可能的发生情况;
但相比之下,犯罪的间接故意仅仅意味着行为人清楚自己的行为极有可能引起危险性的后果。
其次是从行为人的意志因素出发来分析,这两者对于危害结果产生的心理态度展现出明显的差别。
直接故意的产生显示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强烈动机,在此种心态引导下,行为人将会倾尽全力,克服重重困难,创造适宜环境,消除各种阻碍,以极具积极性的甚至是坚韧不拔的态度去实现犯罪意图并引发犯罪结果。
然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却并非抱有一种乐观期望的心理态度,反之,它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动于衷乃至忽视它发生可能性的心态。
“放任”指的是对结果是否出现采取坦然接受、毫不关心、毫不在意的态度,没有出现结果便不会因此产生懊恼情绪,同样地,即使出现结果也不会改变他原本的心意。
在这一放任心态的影响下,行为人便不会竭力去消除阻碍,积极争取或是努力阻止特定的、可能会产生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最后从特定危害结果的角度观察,针对直接故意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其行为性质与结果性质呈现出一致性,而最终的结果也是特定的。
基于主客观统一的定罪原则,只要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具备犯罪的直接故意,并且实际上实施了相应的行为,那么他们就已经构成了特定形式的故意犯罪,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并不影响定罪判决,仅在那些将结果作为既遂要素的犯罪类型中,它被用来区分既遂与未遂形态的重要标志。
针对间接故意,特定的危害结果可能出现,也可能无法实现,无论结果发生与否,皆不会违背其本意,所以根据主客观统一的判断原则,仅有行为而无危害结果的时候,还无法明确判定行为人构成该项犯罪(包括其未遂形态),只有出现指定的特定危害结果之后才能够被判定为构成特定的犯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4: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