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总则诉讼时效解释是什么? |
分类 | 诉讼仲裁-诉讼仲裁法规 |
解答 |
买卖双方就货物破损、拖欠货款等发生矛盾,协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选择直接诉讼。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这方面,民事诉讼法及民法总则都有说明。民法总则的一个亮点就是对诉讼时效进行了修订,那么,民法总则诉讼时效解释是什么?现在小编通过本文告诉大家。 一、民法总则诉讼时效解释是什么? 《民法总则》第188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1、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3、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二、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有哪些?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1、不可抗力;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3、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4、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5、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三、哪些情况下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综上所述,诉讼是解决买卖纠纷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当事人而言,要清楚诉讼时效,否则逾期会给自己带来被动。根据民法总则诉讼时效解释,目前普通民事诉讼时效是三年,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最长时效是二十年。从买卖双方发生纠纷的一刻起,诉讼时效开始计算。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