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反倾销法
分类
解答

一、反倾销法的特征

  经过对反倾销法不同角度的考察和分析,反倾销法主要有以下法律特征:

  1.反倾销法的主体包括闰际经济组织、国家和法人。

  第一,国际经济组织,如世贸组织负责组织各成员制定修改并监督实施反倾销国际法,在一定范围内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第二,国家是反倾销法的当然制定者,当进口产品涉嫌倾销时,出面负责处理,共同参与制定反倾销国际法,其主体资格是无可非议的;第三,法人在从事出口贸易时,有可能成为产品的倾销者,当进口倾销产品对自己产品所代表的产业造成损害时,有权单独或联合提起反倾销调查甚至诉讼,在这些方面享受权利承担义务,也是反倾销法律关系出主体。

  2.反倾销法律由反倾销国内法规范和反倾销国际法规范组成。

  它们所适用的对象范围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差别,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反倾销国际法只能通过反倾销国内法的援引方能在国内得到实施,另一方面,国内法规范的内容又不能与国际法规范的内容相抵触。

  3.反倾销国际法和反倾销国内法的直接任务是有差异的。

  反倾销国际法的直接任务是为各国反倾销法的内容提供原则性标准,并为其发展确定方向,抑制各国滥用反倾销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国内法的任务,主要通过防止或抵制进口产品的倾销,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

  4.反倾销法既包括反倾销实体法又包括反倾销程序法。

  实体法主要规定进口产品倾销的认定和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认定等内容;程序法则主要包括反倾销行政调查程序和司法审查程序。

  5.反倾销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贸易管制法。

  反倾销法规定的义务,有关当事人必须履行,也就是说有关当事人不能以约定方式规避反倾销法的适用,否则,将受到反倾销法规定的制裁。可见,它的法律规范不属于任意性法律规范,也不是私法性质的法律规范。

二、反倾销法的作用

  在过去的关贸总协定以及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反倾销法在实践中体现出以下的作用:

  1.自从1948年总协定文本生效以来,各国针对出口产品的倾销行为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已被现行国际贸易制度确认为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

  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均以1979年《守则》为依据纷纷修改或制定了反倾销国内法,并且,各成员在他们之间因反倾销法律实践而引发国际贸易争议时也争相引用这些规定作为主张各自权利的依据。后者例如著名的“改锥案”(S:rewdhverCase),日本认为,因欧共体理事会对其2174/Q4条例进行修改而通过的1761/87条例中第10款(即“改锥条款”)所增加的反倾销内容规定损害了它从总协定或1979年《守则》中应得到的利益,于1988年7月29日请求总协定理事会根据有关规定,对欧共体上述立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公平的裁定。由此不难发现,现行贸易体制下有关反倾销制度已经继续成为各国或地区行使权利与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和贸易准则了。

  2.反倾销法作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与其他同样被认可的反补贴法、反托拉斯法、保障条款(safe-guard clause)等相比较,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根据总协定有关规定,反补贴法所抵制的直接对象是对出口产品实行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特殊优惠支持的政府行为,而反倾销所针对胁仅是企业自身的贸易行为;在程序上,要对出口补贴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必须先证明出口产品确实接受政府的专门补贴,补贴出口产品已经造成国内相关产业的损害或损害威胁或新建阻碍,证明这些条件的存在要比确立反倾销条件难得多;

  第二,保障条款,指在正常贸易条件下,当进口产品大量涌进来,造成国内产品的损害的特殊情况下,总协定缔约方可以采取限制进口,暂时背离总协定义务的一种制度。需要采取保障措施时进口产品本身是在正常贸易条件下进行,不像倾销产品被认为是不公平贸易行为;动用保障条款的条件非常严格,国内产业损害程序必须达到“非临时性的,极为困难或濒临破产”的境地。在反倾销中,只需证明倾销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威胁即可;进口国如要援用保障条款,限制进口,还负有与出口国协商的义务,只有在双方就进口产品数量未达成协议时,方可采取措施,并且事后还应向出口国承担赔偿义务,反倾销措施则是单方采用的行动,并不负有具体的义务;

  第三,反托拉斯法虽然和反倾销法一样都是为了维护竞争秩序,抵制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制定的一种法律制度,但是,两者在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据以抗辩的理由等均有区别,从总体上看,采用反托拉斯手段所应具备的条件也更严一些。

  反倾销法更加容易、有效、直接、隐蔽地达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乔治城钢铁”案和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案均表明,一些西方国家更乐于采用反倾销法来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

  3.反倾销法有时在西方一些国家被作为一种有效的贸易保护主义工具而加以利用。

  其具体做法:

  第一,设法扩大对总协定有关条款解释,由此扩大对反倾销适用范围的立法。如总协定明确在第6条规定,倾销是“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贸易”。总协定所要纠正和抵制的倾销仅限于价格歧视行为。同时,总协定为了向各缔约方在确定倾销时提供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又规定在不能采用出口国内市场价格作为“正常价值”时,可采用“构成价值”的立法来确定,美国就据此在1974年的《贸易法》中,除了规定不同国家市场的价格歧视行为是倾销外,还将国际贸易中的“低于生产成本的销售”(sales below predicting cost)包括在倾销中。这很明显是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而对总协定的规定作扩大解释;

  第二,一些国家反倾销法中针对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口产品规定了歧视性的“替代国制度”,使这些国家出口产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第三,滥用反倾销国内法,不惜违背依据总协定所承担的义务。1993年4月15日墨西哥贸易和工业发展部事先未通知中国出口商、进口商,也未与中国政府打过招呼,就对中国出口到墨西哥的十大类涉及4000多种税号的产品征收高额临时反倾销税,这就是最好的例证。此次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规模之大,产品之多,税率之高(最高1105%)是世界反倾销史上“绝无仅有”的。它违反了总协定第10条第1款有关“足够证据”的规定和墨西哥本国1988年反倾销法第15条有关“通知”等规定。

反倾销法相关词条

  • 倾销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是与政府对出口的建立制度相联系的。倾销被视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WTO所禁止,因此反倾销也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 临时反倾销措施

    临时反倾销措施是指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方政府经反倾销调查后,初步认定存在倾销并且认定倾销给其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而对外国进口产品采取的临时限制进口的措施。这一措施的主要形式有:临时反倾销税、现金保证金、保函或其他形式的担保、预扣反倾销税等形式。

  • 反倾销税

    对倾销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当进口国因外国倾销某种产品,国内产业受到损害时,征收相当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倾销价格之间差额的进口税。

  • 反倾销

    反倾销(Anti-Dumping)亦称反倾销措施,指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机构依法对造成进口国产业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价格承诺等措施以求补救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以反倾销法为依据,立足于保护进口国产业及其生产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和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

  • 低价倾销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低价倾销违背企业生存原理及价值规律,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引发价格大战、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等恶性竞争事件,甚至导致全行业萎缩的严重后果。1998年,上海市场牛奶经销商为争夺市场低价倾销,造成行业亏本经营、不堪支撑就是明证。后由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出面干预,才使牛奶市场竞争秩序重新走上正轨。为了防患于未然,反不正当竞争法及价格法都禁止经营者为打击竞争对手而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