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造谣诽谤罪怎么举证的 |
分类 | 损害赔偿-名誉毁谤 |
解答 |
一、造谣诽谤罪怎么举证的 在提起诽谤罪指控过程中,关于造谣行为的举证应如何进行 在涉及到诽谤罪名的案件中,被害者及其诉讼代理人均可基于自身需求进行相关调查取证工作。他们有权依据法律规定,收集各类符合法定证据种类要求的证据,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以及电子数据等等。 然而,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所采取的手段是合法且公正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五十五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二、造谣诽谤罪怎么处罚 根据法律法规,恶意造谣或诽谤他人者,可能面临五天以下的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若情况较为严重,将被处以五天至十天的拘留,同时需缴纳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如果上述行为涉及到实质性的犯罪,例如言语上的侮辱或者诽谤等伤害他人需接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甚至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案件只允许受害者提起诉讼,但若严重危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秩序以及国家利益时,则不受此限制。 若行为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了第一处提及的行为,即通过信息网络侮辱或恐吓他人,若遭遇其侵害的受害者无法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又实属困难提供有效证据的时候,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公安部门提供协助调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造谣诽谤罪者怎么判 关于诽谤罪或称造谣诽谤罪的法定刑事责任,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对此有所规定。凡触犯该项罪名者,将面临最高三年有期徒刑,至少半年不等的拘役,甚至于多项权利也有可能受到限制或者被剥夺。 然而,在决定特定被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时,不仅需要考虑他/她所实施的诽谤行为的手法、发生场所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等因素,还得结合其他相关因素予以全面斟酌,比如是否得到了受害人的谅解等。假如被指控的行为情节较为轻微,且得到受害人的宽恕与谅解,那么在实际处分上或许会进行从轻处理。反之,如果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例如使得被害人出现精神异常状况,甚至逼迫受害人走向自残、自杀等极端道路,那么此类事例就极有可能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另外,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即便诽谤内容并未被实质传播扩散出去,但只要其被点击、浏览的人次累计超过五千次,或者被转发的次数突破五百次,便应当被视为符合刑法定义中的“情节严重”。 因此,最终的判决结果需要根据事例的所有细节状况,由依法行使审判权的法院作出公正而适当的裁决。 在诽谤罪指控中,对于造谣行为的举证,被害方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收集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取证过程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手段合法、公正。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