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解除租房合同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
分类 | 房产纠纷-房屋租赁 |
解答 |
律师解析:
法定定义中,合同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关于设立、变更以及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公平且合法的协议。
当它们经由公正的法律程序缔结后,将得到法律的权威认可并受到相应的保护。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只对当事人拥有约束力,这也是法律的例外情况所决定的。 面对租赁合同的解除问题,通常会有三种情况: 首先,必须经过当事人双方的充分协商,达成实质性的共识,这才有可能实现合同的解除; 其次,如果出现了法律所规范的解除事项; 最后,如果一方存在违约行为,那么对方则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解除合同。 一般的理解中,合同具有以下三大法律特性: 其一,它是由两个或多个法律地位相对平等的当事人通过沟通交流,在自由意愿下形成的协议。 其二,签订合同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产生、变更或者终止债权债务关系。 其三,合同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民事法律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合同与协议在概念上没有太大差异,二者实际上是同义词,所表达的含义几乎完全相同,仅仅是称呼或称呼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在法律层面上,只有在生效或者因某些特定原因而失去效力的情况下,才能区分合同与协议。 譬如说,如果合同或协议中的一方当事人是一位年满七周岁的未成年人,这种情况下,该合同将会失效。 而对于那些原本不需要经过公证便能生效的合同或协议而言,它们的效力在法律上已经获得了确认和强化,即便法律并未对此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合同、协议的各方当事人也没有共同约定,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进行特别公证。 在一般性原则上,合同或协议一旦制定完毕,通常只需两份即可满足使用需求。 其中一份由合同当事人各自持有,若是存在第三份文件,往往是为了给见证人和第三方留存备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合同或协议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另外,关于合同或协议具体名称和形式的选择问题,只要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合同或协议的名称、内容和形式都可以由当事人自主确定,从而使其具有完整且强大的法律效益。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二条
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者迟延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请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承租人逾期不支付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