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中怎么认定暂无履行能力 |
分类 | 诉讼仲裁-司法文书 |
解答 |
一、民法典中怎么认定暂无履行能力 民法典规定,合同一方当事人具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等情形时,可以认定暂无履行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不安抗辩权】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第五百二十八条【行使不安抗辩权】当事人依据前条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的,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视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可以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二、合同履行的原则有哪些 1、全面履行的原则。 合同订立后,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包括履行义务的主体、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以及履行期限、地点、方式等。 2、诚实信用的原则。 当事人履行合同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要守信用、讲实话、办实事,要有善意。 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要相互配合协作,以利合同更好地履行。 当事人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义务。 这就要求当事人要根据不同合同的不同情况,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有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说明; 有的需要协作; 有的需要及时通知对方,以便做好准备; 有的需要保密等。 3、公平合理的原则。 在订立合同时,由于当事人的疏忽,有的问题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应以公平合理的原则,采取补救措施、由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签订补充条款加以解决; 若当事人协商不成,就应按照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一方当事人如果出现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丧失商业信誉等情形时,可以认定暂时无合同履行能力,可以中止合同的履行,待对方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提供担保后,才继续履行合同。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