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民事诉讼送达
分类
解答
民事诉讼的送达是指法院或其他有权机关将法律文书送达给相关当事人的行为。在民事诉讼中,送达是一种重要的程序要求,也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维护诉讼公正性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的送达应当符合以下原则:
1. 必须通过正式的法律程序进行送达,即由法院或法定代理人进行送达,而非由当事人自行传递。
2. 送达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明确载明送达日期、送达方式、送达地点等必要信息,以确保送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送达应当采取严格的证据保全措施,即送达时应当由送达人与被送达人在场,并由双方在送达文书上签名、盖章或者捺印,以确保送达的真实性和确凿性。
4. 送达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即法院应当在送达前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避免造成当事人利益的损害。
5. 送达应当及时进行,即尽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送达,以确保当事人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文书的内容和义务。
6. 送达应当尽可能明确通知当事人的义务和权利,即送达时应当向被送达人说明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诉讼权益和申诉途径等相关信息。
总之,民事诉讼的送达是确保法律程序合法性和公正性的重要环节,要求送达方采取正式的法律程序进行送达,并保证送达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诉讼公正性。

民事诉讼送达相关词条

  • 一审审限

    一审审限,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起诉、自诉或者检察机关的公诉,对该案进行第一次审结的法定期限。

  • 答辩期间

    答辩期间,是指被告及其代理人向人民法院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的法定期间。

  • 冻结期限

    冻结期限,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涉案财产实施限制其使用、流转等措施的有效期限。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冻结存款期限最长为1年、查扣动产期限最长为2年、查冻不动产和其他财产期限最长为3年,且到期后可按照原来的期限续期。

  • 公告期间

    公告期间,是指某一对象在被最终确定法律效力之前,由相关单位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公众或相关人员公布相关情况以收集异议的时间段。

  • 送达诉讼文书

    送达诉讼文书,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将在诉讼过程中由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提交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法院对该案件做出的有关文书送交受送达人。

  • 二审审限

    二审审限,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判决的上诉案件进行审结的法定期限。

  • 人民法院指定期间

    人民法院指定期间,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或者执行过程中,依职权指定完成某项诉讼行为的期限。

  • 调解期间

    调解期间,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有关组织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期限。

  • 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便归于消灭的法定期间。在我国,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为两年。最长时效为二十年。特殊时效具体依据法律规定。

  • 审查期限

    审查期限,一般是指立案审查期限和审查起诉期限,其中立案审查期限是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在其法定权限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诉讼案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立案受理;审查起诉期限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或者人民检察院内部的案件决定是否起诉的法定期限。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