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达成调解协议
分类
解答
根据中国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达成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具体的法律解释如下:
1. 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双方达成一致后,调解协议即产生法律效力。根据《调解法》的规定,调解协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一旦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协议履行义务。
2. 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根据《调解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如果被确认的调解协议涉及到财产性关系,属于民事纠纷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过人民法院的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将得到强化和保护,具备与判决、裁定相同的法律效力。
3. 调解协议的履行和变更: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应按照协议约定的内容和方式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在履行过程中发生变化,双方可以协商修改合同条款。若无法协商达成一致,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或解除调解协议。
总之,达成调解协议是一种解决争议的合法途径,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遵守协议约定的内容,如有争议,可依法申请司法确认或变更。

达成调解协议相关词条

  • 附带民事诉讼时效

    附带民事诉讼时效,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在司法机关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提起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在刑事案件的诉讼中没有提起的,在生效后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具体的期限要看请求的性质,属于一般的财产权的时效为二年内,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是一年内。

  • 民事调解书的效力

    民事调解书的效力,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通过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而制作的法律文书所具有的法律效力。

  •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在司法机关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提起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 民事调解方式

    民事调解方式,是指在解决民事争议的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其采用的方式一般包括诉前调解、立案条件、庭前调解等。

  • 自行和解

    自行和解,是指在仲裁程序进行中,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纠纷,终结仲裁程序的活动。

  • 刑事罪名

    刑事罪名,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构成何种刑事犯罪的名称,具体内容在刑法分则有详细描述。

  • 调解期限

    调解期限,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有关组织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时间段。

  •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间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间,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在司法机关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提起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时间,一般在提审判决前提出。

  • 合并审判

    合并审判,人民法院按实际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各个诉讼既可一同起诉或应诉,又可分别起诉或应诉,但一旦选择一同起诉或应诉,法院就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合并审理。

  • 调解委员会调解

    调解委员会调解,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