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合同主体资格怎么审查 主要完成对对方身份和履约能力的审查,即对方必须是一个合法的市场主体,具备履行合同的法律能力和经济能力。 自然人审查对方的身份证件,特殊行业的还要审查从业证书,如律师要审查其经过年检的执业证书。企业法人和其他主体要审查对方经过年检的营业执照,特殊行业的审查资质证书,如药品企业审查药品经营许可证,房地产企业审查其“五证”等。非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亲自签订的合同要审查其给其他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 。现在银行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为了防止风险都要求面签,即当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表人的面签订合同,这是一种非常谨慎的做法。 主要考察签约主体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包括主体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涉诉情况、注册资本、对外担保、企业规模、所有的资产等。 二、审查的途径主要包括: 1.现场了解,看主体的办公条件,客户的往来情况等。 2.和对方包括职工的谈话,内容涉及对方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业绩、收入来源,职工的收入、福利等。 3.到工商局调取其工商档案、到房地产管理部门调查其房产或地产状况、到车管所调查其车辆状况。 4.索要其财务报表做财务分析,了解其盈利状况。必要时要求其提供经独立的审计们的出具的审计报告。 5.通过行业内打听起在业内的口碑,了解其对以往合同的履行情况。 6.通过互联网了解其状况,上市公司的资料比较公开,因为其担保、涉诉状况都要公告,公告大部分都要在网上公布。 当事人的主体资格[1] 是否适格,是法官助理在审前要审查的重点,如果将非适格的当事人作为原告或被告进行审判,在向法官进行汇报的时候要特别提出来,如果法官因法官助理的疏忽作出实体裁决,则案件会因主体错误被撤销或重审、再审。 在民间活动中,如果采用了不适合的主体从事相关活动的结果,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的,通常不会被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