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构成是怎样的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一、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构成是怎样的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既包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工作、生产、营业及教学、科研秩序,又包括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等公共场所的秩序及交通秩序,还包括人民群众的工作日常生活秩序。 (二)客观要件 客观方面表现为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只要出于故意实施了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行为,并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即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虚假的危险物质而投放,故意造成社会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过失不构成本罪。不知道是虚假的危险物质,以为是其他非危险物质如被骗而为他人投放的,则不能构成犯罪。不知道是虚假的危险物质,以为是真实的危险物质而出于故意投放的,则属于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不能以本罪论处。 二、投放行为可能存在以下情形 1、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投放危险物质罪;如果故意使用危险物质杀害特定个人或特定牲畜的,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而成立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或者故意毁坏财物罪等。 2、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成立投放危险物质罪,可能成立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或者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3、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投放危险物质的表现方式包括: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或多数人饮用的食品或饮料中;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人、畜等使用的河流、池塘、水井等中;释放危险物质,如将沙林、传染病病原体释放于一定场所。 按照规定,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属于结果犯,该罪的立案标准要求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行为人实施了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的行为;(2)导致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结果发生。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应当立案追究。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