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交通事故报警时间的司法解释 |
分类 |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处理 |
解答 |
一、交通事故报警时间的司法解释 公安机关及其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警的,应当受理,制作受案登记表并记录下列内容: (一)报警方式、时间,报警人姓名、联系方式,电话报警的,还应当记录报警电话; (二)发生或者发现道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 (三)人员伤亡情况; (四)车辆类型、车辆号牌号码,是否载有危险物品以及危险物品的种类、是否发生泄漏等; (五)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当询问并记录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逃逸驾驶人的体貌特征等有关情况。 报警人不报姓名的,应当记录在案。报警人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应当为其保密。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八条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未报警,在事故现场撤除后,当事人又报警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记录内容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作出是否接受案件的决定。经核查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受理,制作受案登记表;经核查无法证明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或者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二、交通事故报案时间是多久 在各类交通意外事件中,严格来说并未有对报案设定具体的时效性要求,然而,深思熟虑并权衡利弊之下,我们强烈建议事故发生之后尽可能迅速地进行报警处理。如此一来,既能确保交管部门能够及时赶到现场护卫遗址,从容有序地展开现场勘验和搜集证据工作,又有助于他们抓捕涉案人员,从而更为有效地保障了各位尊贵的事故当事人的应有权益。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三条 发生死亡事故、伤人事故的,或者发生财产损失事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警: (一)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或者驾驶的机动车与驾驶证载明的准驾车型不符的; (二)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 (三)驾驶人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嫌疑的。 第十八条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未报警,在事故现场撤除后,当事人又报警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记录内容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作出是否接受案件的决定。 公安机关及所属交通管理局收到求助信息后,应依法予以接受,制作详尽的受案登记表,将以下内容详细记载:(一)求助者所使用的报警方式及具体时间,以及提供报警信息人员的全名和联系方式;如果使用电话进行报警,则需同时对报警电话号码进行精确记录;(二)事故发生或被发现的具体时间与地点。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