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交通肇事罪从犯的立案标准如何判定 |
分类 |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
解答 |
一、交通肇事罪从犯的立案标准如何判定 交通肇事罪从犯之立案标准的考量 交通肇事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首先,行为人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且这些违规行为导致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对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甚至是造成了人员伤亡或公私财产严重受损等后果; 其次,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选择逃离现场,或者另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也应当被认定为犯罪; 最后,对于因逃逸而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法律规定应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强调的是逃逸行为和致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交通肇事罪缓刑的程序都有什么? 首先,如果犯罪嫌疑人能主动对受害者及近亲家属进行积极的经济补偿,使其感受到诚意和关爱,进而获得他们的理解与宽容,这样的话,此类案件是有可能得到缓期执行的。 其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定刑期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程度内的犯罪行为,即使被认定为侵权行为的被告没有获得受害者及近亲家属的谅解,仍有可能得到缓期执行的机会。 再者,对于那些为了逃避司法追责而逃离事故现场的罪犯,有意识地破坏、篡改现场记录,销毁证据,或是有意掩盖事实真相,通过嫁祸于他人来逃避责任的人,缓期执行这种权益往往不会被考虑。 但是,对于因为逃逸行为导致人员丧生的犯罪嫌疑人来说,尽管他们通常具备减轻刑事处罚的法定条件,缓期执行也未必能够得到批准。 然而,当这些罪犯积极赔偿受害者及其近亲家属的经济损失,从而获得理解和原谅时,司法系统会考虑从轻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缓期执行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三、交通肇事罪轻伤怎么判 交通事故导致一名人员受轻微伤害,通常情况下并不足以构成交通肇事罪。然而,如果存在诸如饮酒、吸食毒品之后驾车,没有驾照仍强行驾车,或是已知晓自己所驾驶的机动车辆安全装置不全或机件失效等严重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那么将面临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如果被判定为交通肇事罪,那么量刑的具体标准主要依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此类罪犯将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如果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发生了肇事后逃逸的现象,或者还存在其他极其恶劣的情节,那么惩罚力度将会加大,从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则是,如果因为肇事后逃逸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发生,那么处罚力度将会升至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在实际量刑的过程中,法官将会慎重考虑被告人是否自首、有无立功表现、是否主动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以及是否得到受害人的谅解等系列因素,综合进行判决。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导致重大事故,威胁人身安全,伤亡或财产受损;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恶劣情节,也应认定为犯罪;逃逸致人死亡,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需强调逃逸行为与致人死亡间的因果关系。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