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肇事逃逸的定义是什么标准
分类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解答

一、肇事逃逸的定义是什么标准

判定肇事逃逸行为的衡量准则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对于明确知晓已发生了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当事人却选择驾驶车辆或是放弃所驾车辆并逃离事故现场的情况;

其次,当交通事故当事人自认为对事故没有任何责任,继而选择驾车离去远离事故现场时;

第三,若交通事故当事人被发现有着酒后驾驶以及缺乏有效驾驶证这类可疑行为,并且在报警之后,他们拒绝现场遵守等待相关人员处理的法律规定,选择离开然后再返回现场的做法;接下来,描述了这样的状况: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将受伤者送往医院救治后,未进行相应的报警程序,却无故擅自离开医院的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交通事故当事人虽然将受伤者送至医院治疗,但是在离开过程中却为伤者或者其亲属留下虚假的名字、住址以及联系电话而后离开医院的表现;

此外,一些常见情形也被列入考虑范围之内:比如,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受到相关部门调查期间故意逃避,或者在离开现场后并不承认曾经发生过交通事故,但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实其实应该清楚意识到已经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的情况;

最后一类情况就是:双方无法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或者在未经协商的前提下,交通事故责任人支付的赔偿费用明显不足,同时未能尽职地留下个人真实信息,同时有相关证据证明他们是强行离开现场的行为。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

(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二)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当事人弃车逃逸以及潜逃藏匿的,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有第一款第二项情形的,不予减轻。

二、肇事逃逸的认定有哪些情况

在司法实践中,被判定为肇事逃逸的情况包括:

(1)虽然知道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是交通事故当事人仍然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

(2)当交通事故当事人自认自身对于事故没有任何责任时,就驾驶车辆离去,而故意避开事故调查现场;

(3)交通事故当事人呈现出诸如酒后开车、无照驾驶等可疑行为,且在报警后不遵守听候处理的规定,将车辆丢下并脱离事故现场之后,又返回现场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判断构成肇事逃逸罪行的准则关键在于明确:在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擅自逃跑离场;自认毫无过失而擅自离去;在饮酒或无驾照驾驶之后,未经处理便独自离开,然后再度返回;将受伤人员送至医院之后,无缘无故地自行离去;留下虚假身份证明资料后离开;刻意逃避相关调查或者竭力否认事故的存在,然而证据却清晰明显且不容置疑;以及未能通过协商达成有效的赔偿方案,或赔偿金额严重不足时,仍强行离开现场等。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