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机动车司机肇事逃逸怎么判刑 |
分类 |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
解答 |
一、《刑法》中规定机动车司机肇事逃逸怎么判刑 《刑法》中规定机动车司机肇事逃逸量刑标准为: 驾驶员肇事逃逸涉嫌交通肇事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有哪些 (一)犯罪客体的上的区别。 犯罪客体是区别此罪彼罪的重要标准,交通肇事的犯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与安全,交通肇事行为人完成交通肇事行为时违反了交通法规、给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故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逃逸行为侵犯的是我国法律保护的国家正常司法追诉活动、公民人身权、财产权; 交通肇事者在肇事后有迅速报案接受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调查处理的义务,但在刑法上,我国并未规定行为人犯罪后必须报案接受有关机关调查处理,逃逸行为侵犯刑法保护的客体只能是公民人身、财产安全。 逃逸行为人肇事后逃逸,一般不再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而威胁到受害人的生命权、健康权或财产权。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上的区别。 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交通肇事行为人对造成交通肇事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是过失的。 至于对于违反交通法规来说,则往往是明知故犯。 但判定行为人主观性质的依据不是针对行为本身,而是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犯罪行为人对交通肇事的结果的发生完全是出于过失。 如果行为人对违章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持故意态度,就不能认定交通肇事罪。 而交通肇事逃逸人对逃逸造成的后果果在主观上既可能出于过失也可能出于故意。 所以说,《刑法》中规定机动车司机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为: 当机动车驾驶员发生了交通事故而导致对方受伤,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逃离现场的,量刑为三年以下至拘役。 如果驾驶员因肇事逃逸造成对方死亡的,量刑为七年以上。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