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常见毒品
分类
解答

一、鸦片类毒品

目前,鸦片类物质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全合成3大类。天然鸦片类又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2种。外源性物质包括鸦片、吗啡和可待因等,内源性物质包括天然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脑中的内啡肤、脑啡肤、强啡肤,在人体中起着镇痛和调节多种生理代谢的作用。半合成代表物是海洛因,全合成代表物是杜冷丁、美沙酮、镇通新等。

1、鸦片、吗啡及海洛因

鸦片类毒品主要来源于原生植物—罂粟。罂粟是一种两年生的草本植物,适宜在温暖而潮湿的气候中生长,一般春种夏收,花有红、白、粉红等多种颜色,花谢后,结出罂粟果。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有种植粤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目前,粤粟种植比较集中、规模较大的地区有2个:一是位于东南亚、毗邻中国西南边境的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带的“金三角”地区;二是位于西南亚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连接处的“金新月”地区。全球60%以上的非法鸦片类毒品,来源于这两个地区。
罂粟果的外形为壶状,割开未成熟的瞿粟果就有白色的果浆流出,收集这些果浆,空气中晾干后得到鸦片膏,这种鸦片叫做生鸦片。生鸦片不能吸食,需要进一步加工和熬制,才能成为熟鸦片,又叫精制鸦片,熟鸦片可用于吸食。目前在毒品市场上见到的鸦片品种主要有生鸦片、精制鸦片、鸦片渣、鸦片液、鸦片酊鸦片粉。鸦片既可以吸食,又可以成为提取吗啡和合成海洛因的原料。1803年,德国化学家赛特纳斯从鸦片中分离提取出一生物碱,称之为“吗啡”,意思是古希腊语中的“睡梦之神”。鸦片中含有40多种生物碱,其中有效的生物碱主要有5种,即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粤粟碱和那可汀。在鸦片中,吗啡含量为4%-21%,具有镇痛安神的作用;那可汀含量为2%-8%,没有麻醉作用;可待因的含量为0.7%-3%;蒂巴因的含量为0.2%一1%;罢粟碱的含量为0. 5%一1. 3%。
将吗啡用醋酸醉进行乙酞化可制得海洛因,其化学名称是二乙酞吗啡。海洛因纯品为白色粉末状物质。由于加工方法、掺杂剂的不同,非法交易中海洛因的颜色从白色、灰白色、棕色直到暗褐色甚至黑色都有,外观和含量差异极大。
 海洛因的镇痛作用是吗啡的4-8倍。当其一问世,立刻被广告商们吹嘘成对付吗啡毒瘾的妙药,止痛的极品。但人们很快发现海洛因的成瘾性和毒害性更大,表现为成瘾过程迅速,只要偶尔注射一、两次就会上瘾,上瘾以后很难戒除,且使用一旦过量还会因呼吸受到抑制而死亡。海洛因有很强的身体和精神依赖性,大约是吗啡的100倍左右。由于海洛因的副作用超过了它的医疗价值,因此美国首倡禁止制造或进口海洛因。到1953年,首先发明了海洛因生产工艺的英国政府也悄悄地将它从《英国药典》中删去。现在,世界各国大多已明令禁止使用海洛因。100多年来,海洛因成为滥用最广、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毒品。目前,在所有毒品中,涉及海洛因制造、走私、滥用的毒品犯罪案件高居首位。

2、鸦片类毒品的成瘾机理及毒害性

迄今为止,人们对毒品成瘾机理的认识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有许多间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毒品引起快感的神秘面纱正逐渐被科学家们揭开。人脑中有一种与吗啡相似的物质叫内肤啡,它不仅具有比吗啡强10倍的镇静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分泌出二经基苯基丙氨酸。二经基苯基丙氨酸和内肤啡是直接、间接地给人带来快感的脑内物质,而毒品进人人体后,能复制这两种物质,并带来快感,这就是毒品之所以能诱惑人类的关键所在。但这种人工快乐的取得,是以人体正常功能受到巨大破坏为代价的。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需要不断地补充氧气,而毒品能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大幅度增强供氧,极大地提高身体的力量与兴奋度,并产生快感。但是,当这种作用消失后,体内的氧气突然供应不足导致血液缺氧,体内的铁质紊乱,反过来削弱了正常的供氧机能,这时必须重复使用毒品,才能刺激体内氧气的再生。久而久之,如不靠毒品刺激,血液循环就处于凝滞状态,因而产生了各种极为痛苦的症状,成瘾者将会感受到临近死亡的体验,不得不再次使用毒品,这就是毒品之所以会让人体产生药物依赖的原理。
在鸦片类毒品中,海洛因的毒害性和成瘾性最大,吗啡次之,鸦片最小,它们的毒害作用也基本一致。一般来说,瘾君子在吸食或注射海洛因8^-12h后,如不继续吸毒就会出现戒断反应。开始表现为疲倦、乏力、频繁地打呵欠、大量地流涕、流诞、流泪,继之出汗、颤抖、瞳孔扩大、浑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汗毛竖起,在伴随着长时间剧烈的呕吐、腹痛、腹泻,大约在36h之后,反应加剧,全身感到极度的寒冷,颤抖不止,双脚不由自主地乱蹬,在地上翻滚,大小便失禁,时而在身上乱抓,时而用头撞墙,并可持续数天。以后,身体便陷人了极度虚弱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发热脱水等症状,重者会引起惊厥、呼吸衰竭直至死亡。
鸦片类毒品的毒害性还表现在:

(1)很强的精神依赖性,戒毒后的复吸率极高。云南的一项调查表明,吸毒者走出戒毒所以后,复吸率在80%以上;

(2)随着毒瘾的不断发展,毒品的用量会越来越大,从米粒大小,到绿豆、黄豆乃至蚕豆大小,而且吸毒途径也越来越直接,从吸含毒品的香烟,到用锡箔纸烫吸,最后是静脉注射;

(3)长期使用还能破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使吸毒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

(4)由于不洁注射,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如脓肿、肝资和贫滋病等。

二、苯丙胺类毒品

苯丙胺类毒品是人工合成毒品,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大体上可分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和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两类。

1、苯丙胺类兴奋剂

苯丙胺类兴奋剂主要指苯丙胺(安非他明)和甲基苯丙胺(甲基安非他明或去氧麻黄素)。通常以麻黄素为原料,经人工合成。非法合成的甲基苯丙胺样品多为无色结晶,所以又称为“冰毒”。1887年,一位日本化学家在实验室成功地制造了
苯丙胺,最初被用于治疗肥胖症。一1919年日本化学家又合成了甲基苯丙胺。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们严重的副作用。由于苯丙胺具有强大的短时间内提升脑力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为提高士兵的士气和耐久力在军队内推广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大流行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和暴力行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到70年代,有关国家对苯丙胺类兴奋剂实行了管制,使蔓延趋势有所缓和,进人90年代后,香港、台湾等地被国际贩毒集团侵人而成为“冰毒”的制造中心。近些年来,苯丙胺类兴奋剂已在亚洲、大洋洲、非洲、拉美的大多数国家扩散蔓延。
在我国,1952年重庆出现了甲基苯丙胺成瘾问题,政府就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甲基苯丙胺。至80年代末,我国内地一直没有发现非法生产使用甲基苯丙胺的问题。

2、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

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主要包括3,4一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3, 4一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A),N一乙基一3,4一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E)、二甲氧基苯丙胺(DMA )、二甲氧基嗅苯丙胺(DOB)、三甲氧基苯丙胺(TMA)等。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我国被称为“摇头丸”,根据药片、药丸不同的颜色和上面的图案、字母X被称为“鸽子”、“小鸟”、“恐龙”、"M药片”等。全世界被查获的片剂颜色和图案多达100多种,主要以口服的方式在迪厅、卡拉OK、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滥用。目前境外的地下加工厂主要在欧洲。
在药理作用上,除了具有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兴奋作用,还可产生迷幻感觉。MDA是1910年首次合成的,并在1939年进行动物试验。,该药首先是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病,后来临床上用于治疗肥胖症。1914年,德国一家制药公司从MDA成了结构类似的MDMA,1957年,美国学者经过实际证明,小剂量的MDA可增强理解力,并引起轻微的幻觉。由于广泛滥用,后被列人“1971精神药物公约”中加以管制。MDE于 1980年首次被合成,在非法市场上被称为“夏娃”。
近年来,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滥用问题又在欧美,乃至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日益突出,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对社会治安造成危害,成为一些暴力、强奸案件的诱发原因。自1996年以来,此类毒品已传入我国,蔓延速度非常之快,许多省市已相继查获了非法使用的案件,其主要滥用场所为舞厅、迪厅、卡拉OK等公共娱乐场所及地下色情场所。

3、苯丙胺类毒品的成瘾机理及毒害性

在人体大脑中,苯丙胺A10神经可分泌一种构造与毒品非常相似的物质,叫做二经基苯基丙氨酸。它是一切快感之源。因此,安非他命毒品使用数次后即可成瘾,产生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在苯丙胺类毒品中,毒性最大的是甲基苯丙胺。它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毒害作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过量使用会产生急性中毒。轻者出现不安、话多,易激动、头昏、头痛、心悸、恶心、无力、失眠、震颤、键反射亢进等症状;重者可出现呕吐、腹泻、腹部绞痛、精神混乱、焦虑、烦躁、偏执性幻觉或惊恐状态,有些人还会产
生自杀或杀人倾向。

慢性中毒可出现胃肠功能障碍,长期服用可出现精神异常,出现苯丙胺类妄想状态,酷似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也有人出现心血管病症状如头痛、寒战、面色苍白或发赤、心律不齐、心绞痛、血压升高或降低,重者惊厥、脑出血,昏迷致死。同时,也会发生其他药物感染合并综合症,包括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性病、艾滋病等。
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使人出现幻觉,长期服用造成行为失控、免疫机能降低、肝肾功能衰竭。用药过量可造成死亡,主要原因是服用后不知疲倦,过度运动导致脱水、休克、酸中毒,严重者心跳加速、肝脏负荷过重及内出血现象。近年来,欧美、香港等地不断有因道用这类毒品致死的案例报道。因此,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三、可卡因类毒品

可卡因类毒品的活性成份是可卡因。可卡因是以古柯原植物为原料,经过人工提炼而成的一种生物碱,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常见的可卡因类毒品有:(1)可卡叶(古柯灌木的叶子,是提炼可卡因的原料);(2)可卡膏(可卡膏是一种灰白、奶白或米色的粉状物,颗粒较粗,为潮湿的团块状,有特殊气味);(3)可卡因(大部分可卡因样品为纯白到灰白色粉末,极少潮湿,有特殊气味)。
国际上走私的可卡因纯度一般为80%-90%。在发达国家走私贩运过程中,一般都掺杂稀释两三倍,使其重量增加。一般要掺人人工合成的麻醉剂,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或苯哇卡因。也有的掺人碳氢化物,如甘礴醇,孚L糖或葡萄糖。可卡因纯度一般在30%左右。世界最大的可卡因毒源地,是位居南美洲的“银三角”地区。所谓“银三角”,是指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三国接壤的三角地带,因盛产可卡因而著称,与东南亚盛产鸦片、海洛因的“金三角”相对应,被称之为“银三角”。这三国的可卡因生产能力年约2'10---360吨,毒品贩卖的纯收人每年可达上千亿美元。
可卡因具有强烈的成瘾性,当医学界判断可卡因为成瘾的有害药物时,它已蔓延欧美各地,到20世纪初,美国有相当一部分黑人成了可卡因成瘾者,引发了严重的盗窃、暴力、凶杀等社会问题。1914年通过的联邦哈里森麻醉品条约开始对可卡因和古柯叶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尽管法律上限制了可卡因和古柯叶的使用,国际贩毒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断生产纯度更高的可卡因新品种,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速效可卡因,因其味比可卡因更浓烈,更受欢迎。80年代,贩毒者又推出新品“快克”,英文名Crack,吸毒者们称“快克”为“石子”、“棒球”、“霹雳”,它由可卡因提炼而成,属于一种增效可卡因。“快克”放人特制的玻璃烟斗内抽吸,一边吸一边还能听到清脆悦耳的爆裂声,在美国,这种爆裂声在纽约、芝加哥等十余个城市都能听到,它对人体的刺激远比可卡因强烈。
可卡因是微细、雪白的结晶粉末状生物碱,具有阻断神经传导的奇妙作用,可以刺激大脑皮质,产生欣快感及视、听、触等幻觉;医学上用来作局部麻醉药,被广泛用于眼部、鼻腔、颈部、喉咙和气管等精细部位的手术,还能治疗牙痛和哮喘。
    但是,可卡因也产生依赖性。可卡因极易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也有一定的身体依赖性。可卡因一般用药数周即可产生依赖性,严重的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及消化系统紊乱等症状。吸毒者在短期内会把大剂量的可卡因送人自己身体,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吸毒者往往表现出焦虑、倦怠和极度兴奋等症状,酷似妄想精神分裂症;可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毒性,可刺激大脑皮层,产生视、听、触等幻觉,他们的触觉致幻尤为强烈,仿佛皮肤上总是有昆虫附着,以致发生自残行为;吸毒者常常还有心理恐怖,总怀疑被人监视、跟踪;过量使用可卡因能够引起惊厥,乃致整个神经系统抑制,导致呼吸衰竭死亡。

四、大麻类毒品   

大麻属双子植物纲金缕梅亚纲大麻科,原产东亚和中亚,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中印度大麻最有名,目前广泛分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大麻的雌株花穗、嫩叶、和未成熟果穗内能分泌一种脂样的物质,经提炼可得到具有生理效应的大麻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有大麻酚、大麻二酚和四氢大麻酚等。最主要的精神活性成份为四氢大麻酚,对人有致幻作用。

1、大麻类毒品概述

作为毒品使用的非法大麻制品主要有三种,(1)大麻草,包括茎、叶、花和种子,四氢大麻酚含量0.5%-5%;(2)大麻脂,收集大麻植物雌株花穗、嫩叶上分泌的有粘性的树脂样物质加工制得,所含四氢大麻酚达2%-10%;(3)大麻油,由大麻草或大麻树脂提炼而来的一种深绿色或棕褐色的油状液体,四氢大麻酚含量最高,达到10%-30%。以上各大麻制品的滥用方式不尽相同,或吸用,或鼻吸及吞服,但以吸人方式居多。

大麻主要有两个品种,即北美大麻和印度大麻。大规模的非法种植大麻植物是在北美和南美的加勒比海地区、非洲和东南亚。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是北美大麻的主要生产国。大麻的主要功能是能产生幻想的欣快感,因而被称之为“通向天国的向导”。阿拉伯人也很早就知道用大麻叶捣烂成汁,饮后能使人麻醉,飘飘欲仙。阿拉伯人还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将大麻放在开水里烧煮,然后吸人蒸气,以缓解疾病。

2、大麻类毒品的危害性

大麻在成瘾性方面是所有毒品中最微弱的,有的国家把大麻作为软性毒品管理。长期使用者在中止用药l0h后,可发生轻到中等程度的间断反应,表现为震颤、出汗、恶心、呕吐、腹泻、烦躁不安、厌食、睡眠障碍等。大麻曾经是美国滥用最广泛的毒品之一。长期的大麻摄入可引起脑的退行性病变,对美国的戒除大麻瘾的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人的学习、记忆与对话能力均受到损害,且恢复困难。长期大量摄入导致的急慢性中毒还可损害肝、肾功能,免疫系统及生殖功能。但就大麻的药理作用而言,其毒副作用主要是造成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有人将大麻的急性毒性反应比喻类似轻度或中度的酒精中毒,或称之为“良性中毒”,意指大麻的滥用和中毒危害性不大,是一种“可逆性”非器质性中毒。但大量报告证明,长期吸食大麻可诱发精神错乱、偏执狂和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等中毒性精神病。另外,吸食大麻会经常支气管炎,鼻咽炎,哮喘等疾病,并伴有畏光、心动过速、脑功能降低、生殖能力和免疫能力减弱,易致癌、易患精神错乱等症。

五、常见致幻剂

近年来,致幻剂受到吸毒者的日益青睐。致幻剂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和情绪上的变化,导致自我歪曲和思维分裂,它使服用者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发生改变,并引起错觉、幻想和妄想。致幻剂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之分,其中最常见的有麦角酞二乙胺(LSD)、苯环己派吮(PCP)、仙人掌碱和致幻蘑菇等。

1、麦角既二乙胺(LSD)概述

LSD是北美和欧洲一种黑麦病菌中提出的生物碱,也可经人工合成得到,有强烈的致幻作用,毒性很大。LSD首先于1938年由瑞士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合成,五年后霍夫曼在用本品合成麦角新碱时,偶然发现了它对神经的作用。从此,这种可产生持续幻觉的LSD毒品即在亚、欧、美洲流行。LSD的作用极强,口服。. OSmg,在1h内即可产生特有的感觉障碍和情绪与思维过程的改变,在数小时里,外貌如常,但时空概念混乱,物体的形状与颜色似乎都变了,甚至音乐里也有一种或数种颜色,似乎还有味觉等,服用者好像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旅行,服用者还可能在停用LSD数日、数月甚至数年,重新感觉到幻觉的出现。
LSD是白色无味的粉末,极少的用量即可使人产生幻觉,一般有效剂量为微克级,以致肉眼很难察觉。因此常以其它物质掺人赋形为各种片剂、胶囊或将其水溶后滴于一小片吸水纸上,以口服方式摄人。贩毒者常将其吸附在印有特殊图案的吸水纸上出售,我国目前尚未发现LSD的滥用。

2、苯环己派咬(PCP)概述

PCP是1956年由美国化学家戴维斯合成的,是一种合法生产的动物麻醉剂。PCP合成方法简单,在非法的秘密实验室内也能制造这种药品。由于它具有廉价、易得、欣快感强的特点,70年代在欧美、亚洲年轻的吸毒者中甚为流行,被称为“天使粉”。PCP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服用能产生与巴比妥类镇静剂相似的麻醉效果;中等剂量会出现感觉障碍,产生痛觉缺失和感觉缺失现象,而大剂量则会导致惊风、昏迷甚至死亡。PCP使吸毒者对疼痛感觉迟钝,精神混乱,无力辨别方向,所以服用PCP后,因怪异行为导致丧生的人数比因PCP本身毒性导致死亡的人数还要多。因此,
PCP又被人们称为“无形杀手”。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