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区分是否有固定收入人员 |
分类 | 劳动纠纷-工资福利 |
解答 |
一、如何区分是否有固定收入人员 关于拥有固定收入与无固定收入这两种经济状况如何进行科学界定,主要依据于有力的收入凭证进行判定,例如雇员在工伤前及后获取薪酬的原始记录、税务机关开具的缴税证书或是银行卡交易历史记录等等。此处所谓“固定收入”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靠领取薪水为生的收入,亦可理解为是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体现;而“非固定收入”则主要囊括一些诸如奖金、版税、利息所得等方面的收益,是对居民家庭的临时性收入的概括描绘。综合而言,有固定收入者的收入相较之下较为稳定,然而无固定收入者的收入可能会因为诸如工作性质、劳动工时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波动。因此,当涉及到相关事务处理时,可以参照实际情况以及前述原则来评定个体是否属于具有固定收入的范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二、如何区分是否构成诽谤罪,有没有法律依据 对此问题,专业的法律人士给出了详尽的解读,确认构成诽谤罪需要满足以下特定条件: 首先,必须侵犯的客体即为他人的人格尊严与名誉权; 其次,执行的客观行为需要具体表现为行为人故意为之,捏造并且散播足以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的虚假事实,其情节必须达到显著恶劣程度; 再者,该犯罪行为的主体只能是一般的公众群体; 最后,对于主观方面的归责原则,只能是故意而非过失。 具体而言,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明文规定,任何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羞辱他人或凭空捏造种种事实进行诽谤,无论其情节是否严重,均须面对至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这一严厉惩戒。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被告方提出诉讼请求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会依法作出裁决,除非这种行为对社会秩序以及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冲击。 同时,如果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对他人实施此类非法侵犯行为,被侵权者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诉,尽管面临着证明取证的困境,但是人民法院仍有权力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必要的协助支持。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温馨提示】并不是每种情况都是客观一致的,一个同类型的答案能够解决我们遇到的85%法律风险。 但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复杂的情况下,建议尽快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针对性解答!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