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信用卡透支无力偿还怎么办 |
分类 | 债权债务-债务债权 |
解答 |
律师解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些常见的对于无法履行信用卡债务责任的解决方案:
第一,主动向银行联系并寻求协商机会,尝试重构还款协议。 首先,务必保持与银行的有效沟通,切勿采用消失或者更换联系方式等不负责任的态度。 同时,向银行阐明您当下所处的困境,以便共同协商解决之道。 其次,寻找家人朋友借款用以偿付信用卡债务,待资金状况好转之后再予以归还。 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诸如亲朋好友以及同事等人际网络,向他们申请借贷来缓解当前的经济困境。 若逾期金额相对较小的话,通常此类问题均可获得妥善解决。 此外,您也可以考虑选用分期还款或最低还款额功能。 这些选项能够降低还款负担,只要按时完成还款便不会对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还款方式,银行都会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计算利率通常为每日0.05%。 需要指出的是,信用卡作为银行优秀的消费金融产品之一,当用户发生逾期且经过银行反复催缴仍未能归还的情况下,银行将会把用户的不良信用纪录上传至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无疑会使原本良好的信用纪录受到损害。 更进一步说,如果由于逾期导致的债务累积数额巨大的情况持续存在,很有可能触发银行采取法律措施,甚至触犯刑法中的“恶意透支”条款,从而面临可能的信用卡罪指控。 因此,对于广大信用卡用户来说,应特别谨慎对待逾期问题,避免因为疏忽大意而承担刑事风险。 根据梳理出来的研究资料显示,法庭解释对“恶意透支”加入了两个额外限定因素: 一是银行必须已对其实施过多次催收;二是欠款超过三个月以上仍未归还。 这里所提到的不包括未曾收到银行催款通知书或者其他相关催收文书,以至于未能及时还款的情形。 如果未能及时接到相关通知,而且长期拖欠未予归还,在这种情况下超过一定期限没有还款,则不能被定义为“恶意透支”。 究其根源,“恶意透支”是一种蓄意犯罪活动,从主观动机层面上看,它体现出了非法占有的企图,这正是信用卡罪的首要构成要素。 “非法占有所欲取”是划分“恶意透支”与“善意透支”的关键界线,唯独以“非法占有”为主要目标的透支行为才能被视为“恶意透支”,进而被认为构成犯罪。
法律依据:
《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四条进行信用卡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二)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本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