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犯罪主观方面
分类
解答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这几种因素。其中,行为人的罪过即其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犯罪的目的只是某些犯罪构成所必备的主观要件,所以也称之为选择性主观要件。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必备的主观要件,它一般不影响定罪,而影响量刑。

正确而深入地把握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应当着重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刑法典第14条和第15条规定,各种犯罪在主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要件,第16条又从反面强调,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心理态度的,就不构成犯罪。从而在法律上确认,犯罪的故意或过失,乃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和应对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关系

1、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确认其同时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态度支配下实施的。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确认某人构成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客观方面要具备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我国刑法断然反对“主观归罪”;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必须具备主观罪过,即行为必须是在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下实施的,这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我国刑法坚决摒弃“客观归罪”。对于认定犯罪和追究刑事责任来说,上述犯罪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这是我国刑法在定罪和追究刑事责任上主客观要件相统一原则的第一层含义。

2、对一个人定罪和追究刑事责任,不但要求犯罪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必须同时具备,而且还要求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表现在:一方面,人的客观上危害社会的活动,只有受到主观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支配和决定时,才是刑法中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人的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过失的犯罪心理态度,永远表现在刑法所规定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当中。

总之,在犯罪构成中,犯罪的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任何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复存在,这样也就没有了整个犯罪构成的存在,就不能定罪并追究刑事责任。

(三)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

从罪过形式的角度看,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这样的犯罪很多,如危害国家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绝大多数犯罪,侵犯财产的犯罪,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一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等,都属此类;二是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如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当然,少数犯罪既可由故意构成,也可由过失构成。故意还是过失,反映了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不同并进而直接影响到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和刑罚目的实现的难易,因而一般说来,刑法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规定了轻重大不相同的刑罚。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研究犯罪的主观方面,对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

深入地研究和阐明犯罪的主观方面,有助于正确而深刻地把握我国刑法学中与犯罪主观方面有关联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深化与丰富我国刑法学的研究。

(二)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深入研究和正确认定犯罪的主观方面,有助于正确定罪量刑。

1、定罪方面,任何具体犯罪构成的罪过形式和罪过内容都是特定的。如有的犯罪只能是出于故意,有的犯罪只能出于过失;同是故意或过失犯罪,此罪与彼罪间的故意内容或过失内容也有所不同。查明行为人行为时是否具备具体犯罪构成所要求的特定罪过形式与罪过内容就有助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以及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某些具体犯罪构成,法律还要求其主观方面具有特定的目的,查明这些特定目的是否具备,也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以及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2、量刑方面,既然法律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规定了轻重不同的刑罚,那么,通过查明主观方面,正确地解决应定此罪还是彼罪的问题,首先就保证了正确适用轻重不同的法定刑。

三、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正确查明犯罪主观方面,要求司法人员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的客观性。行为人的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与动机,相对其客观危害行为是属于主观因素,但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来说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司法人员查明行为人犯罪主观方面情况的活动,是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客观真实情况的过程。

2、犯罪主观方面通过犯罪行为得以客观外化。行为人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停留在其大脑中的纯主观思维活动,它必然要支配行为人客观的犯罪活动,这样就必定会通过行为人犯罪及与犯罪有关的犯罪行为前、犯罪行为时以及犯罪实施后的一系列外在的客观活动表现出来。

总之,犯罪主观方面是客观存在并且要通过客观活动表现出来的,只要司法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案件的各种具体情况,就能够查明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罪过,行为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是何种故意或过失,有无特定的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如何,从而对其主观心理态度作出符合客观真实的判定和结论,进而正确定罪量刑。

犯罪主观方面相关词条

  • 刑罚种类

    刑罚种类,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依据犯罪嫌疑人行为特征及社会危害程度科以何种刑法的种类。

  • 定罪情节

    定罪情节,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法院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罪轻罪重的情况,比如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社会危害程度,是否累犯等。

  • 刑事罪名

    刑事罪名,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构成何种刑事犯罪的名称,具体内容在刑法分则有详细描述。

  • 刑法的效力

    刑法的效力,指刑法生效的范围,分为时间效力、地预效力和对人的效力,即刑法适用于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什么人。

  •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 主观罪过

    主观罪过,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

  • 刑事辩护

    刑事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委托律师为自己在刑事侦查、提起公诉、法院判决阶段提供法律帮助,以证明自己无罪或罪轻,被委托律师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和相关法律,向司法机关申请犯罪嫌疑人无罪或罪轻的行为。

  • 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是指犯罪行为人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什么后果。

  • 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主体因其故意或过失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

  • 犯罪性质

    犯罪性质,是指案件本身具有的本质属性。案件的性质由实体法的内容决定,是划分案件类型的依据,凡是侵犯刑法所保护的客体的属刑事案件,侵犯民事法律保护的客体的属民事案件。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