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集体协商
分类
解答

一、概念分析

集体协商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与卫生等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平等商谈的活动。集体协商由双方分别派出同等数量代表进行,每方至少三人,并各确定一名首席代表。

又名为“集体谈判"。集体协商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其特点:①集体协商代表的身份对等;②集体协商双方代表的法律地位平等;③集体协商是公开、公平、平等的协商;④集体协商是和平协商;⑤集体协商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协商。实行集体协商的意义:①集体协商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手段;②集体协商是协调、稳定劳动关系和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的重要保证;③集体协商是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方法。

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具有不同的含义,集体协商表达的是一种服从关系,而后者则是平等关系。而只有平等的谈判才能真正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评论

2011年7月20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做客人民网时透露,全总正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工资条例》。此外,2011年全总将投入1000万元在10省市试点聘用专职工会人员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今后职工加班工资、奖金分配、福利补贴和薪酬制度设置等应纳入到协商之中。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我们多部法律早已明确规定的内容。但工资集体协商之所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么多年始终推进艰难,关键原因是:工会不敢谈。试点聘用专职工会人员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解决的是“不会谈”问题。而事实上,工会“不敢谈”要比“不会谈”更需要破解,而一旦解决了“不敢谈”问题,所谓“不会谈”问题就迎刃而解。

而“不会谈”,原本就是一个伪问题。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到市场上买东西,哪怕他不懂得那件商品是怎么生产的,它的价格成本都涵盖了哪些内容,甚至他不善言辞,但最后也总能够以合适的价格购买这一产品。为什么呢?这是在于买卖平等。买卖双方的平等,要比是否拥有谈判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更有利于一个公平市场的形成。就好像消费者买东西不需要有专业的指导师、砍价人一样,工会如果跟企业平等谈判,也未必一定需要专业的谈判者。[2]

可问题是,工会无法与企业平等。这样一来,谈判就失去了公平。在一个不平等、不公平的谈判中,任何道理、任何知识、任何技巧,对于谈判结果都难以取得根本的支撑。其实,这跟弱国无外交是一个道理。比如,大清朝缺少的并不是谈判技巧、谈判人才,而是跟八国联军平等谈判的权利。同样,工会缺少的也不是谈判技巧,而是与企业平等谈判的权利。工会作为工人的娘家人,应当理直气壮地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律赋予工会的职责权力,去保障工人的一切正当权益。

专业的谈判技巧,只能在公平、平等的谈判场合才可以发挥作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关键不在于工会缺少谈判的技巧和人才,而在于缺少平等的谈判权利。不解决工会无法与企业平等协商的问题,而专注于如何提高工会的谈判技巧、谈判水平,难免缘木求鱼之嫌,也难以指望从根本上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落实。

三、文章赏析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全文】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务会议2000年10月10日通过,部长张左己11月8日以第9号令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集体协议(以下简称工资协议)的行为,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已订立集体合同的,工资协议作为集体合同的附件,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四条 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

  第五条 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报酬的标准,不得低于工资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

  第六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内容

  第七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资协议的期限;

  (二)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三)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四)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

  (五)工资支付办法;

  (六)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

  (七)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

  (八)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

  (九)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协商确定职工年度工资水平应符合国家有关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

  (二)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三)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四)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五)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七)上年度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八)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应依照法定程序产生。职工一方由工会代表。未建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民主推举代表,并得到半数以上职工的同意。企业代表由法定代表人和法定代表人指定的其他人员担任。

  第十条

协商双方各确定一名首席代表。职工首席代表应当由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人员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未成立工会的,由职工集体协商代表推举。企业首席代表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担任,法定代表人可以书面委托其他管理人员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第十一条

协商双方的首席代表在工资集体协商期间轮流担任协商会议执行主席。协商会议执行主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组织协调工作,并对协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二条 协商双方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第十三条 协商双方享有平等的建议权、否决权和陈述权。

  第十四条

由企业内部产生的协商代表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的活动应视为提供正常劳动,享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保险福利待遇不变。其中,职工协商代表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企业不得对职工协商代表采取歧视性行为,不得违法解除或变更其劳动合同。

  第十五条 协商代表应遵守双方确定的协商规则,履行代表职责,并负有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责任。协商代表任何一方不得采取过激、威胁、收买、欺骗等行为。

  第十六条 协商代表应了解和掌握工资分配的有关情况,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接受本方人员对工资集体协商有关问题的质询。

  第四章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第十七条

职工和企业任何一方均可提出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工资集体协商的提出方应向另一方提出书面的协商意向书,明确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另一方接到协商意向书后,应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并与提出方共同进行工资集体协商。

  第十八条 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协商双方有义务按照对方要求,在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和资料。

  第十九条 工资协议草案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

  第二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企业行政方制作工资协议文本。工资协议经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后成立。

  第五章 工资协议审查

  第二十一条 工资协议签订后,应于7日内由企业将工资协议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第二十二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工资协议15日内,对工资集体协商双方代表资格、工资协议的条款内容和签订程序等进行审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审查对工资协议无异议,应及时向协商双方送达《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工资协议即行生效。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资协议有修改意见,应将修改意见在《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中通知协商双方。双方应就修改意见及时协商,修改工资协议,并重新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工资协议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送经过15日后,协议双方未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视为已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该工资协议即行生效。

  第二十三条 协商双方应于5日内将已经生效的工资协议以适当形式向本方全体人员公布。

  第二十四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情况下一年进行一次。职工和企业双方均可在原工资协议期满前60日内,向对方书面提出协商意向书,进行下一轮的工资集体协商,做好新旧工资协议的相互衔接。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对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协议的有关内容未做规定的,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王伟平律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执业于河南言东方律师事务所。法律理论基础扎实、工作认真负责、勤勉执着,具有良好的律师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业务知识,本着"宏法正气,诚信神州"的执业宗旨,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理念致力于律师工作,为委托人和法律顾问单位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赢得了客户的高度信赖和广泛赞誉。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