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诉讼 |
解答 |
一、什么是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犯罪行为已经超过了相应的追诉时效期间,这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于那些涉嫌犯罪的行为人,其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诉讼有效期已经到期或结束。 设置追诉时效期限的目的在于,在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当某项犯罪行为经过一段特定的时间后,若未能得到司法机关的追究,那么该犯罪行为人将不再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举例来说,对于法定最高刑期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一旦经过五年的时间,便不再进行追诉; 而对于法定最高刑期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则需经过十年的时间才会停止追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 【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犯罪追诉时效过期指涉嫌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诉讼期限已依法届满。此规定旨在平衡打击犯罪与维护法律公正。若犯罪未被司法机关在规定时间内追究,犯罪者将免于刑事责任。如不满五年刑期的犯罪,五年后不再追诉;五年以上不满十年的,则需十年。 二、什么是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被誉为刑事责任中的“双胞胎”,与犯罪过失相对而言,它的特质在于行为人对其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当行为事实上有着明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决定实施某一特定行动或维持某种不作为的心理状态。 犯罪故意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领域: 意识以及意志。 前者主要涉及对自身行为可能产生的损害社会利益的后果具有清晰的了解; 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对于危害结果的期望或是漠视的主观心理态度。 依据我国民法典14条的描述,犯罪故意可细致划分为直接故意以及间接故意两大类别。 直接故意表示的是行为人明明知晓自己的行为会引发社会危害,而且倾向于使得这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直接故意这一类别下,亦包涵了认识层面的差异性,例如明知自己的行为必定会引起社会损害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社会损害两种情况。 至于间接故意,顾名思义,即是行为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扛起社会危害的大旗,却对此视若无睹,任由这些不良情绪发酵,最终导致这个结果的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什么是犯罪已过追诉时效 犯罪行为已然超过了法定的追究时限,这代表着根据现行法律对犯罪者进行刑事定罪的有效性已经过期。设立追诉时效的基本目的在于寻求惩戒犯罪行为与保护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点,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法律秩序的稳定性。追诉时效期限的具体长度由犯罪行为所涉及的法定最高刑罚来决定。举个例子来说,对于法定最高刑罚不足以判处五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则设定为五年。在追诉时效期限内,倘若犯罪者并未再次从事任何形式的犯罪活动,那么当时效期限届满之后,便不再对其进行刑事追究。然而,若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人民法院受理事例之后,犯罪者选择逃避侦查或审判,那么将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此外,若受害者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立案却未能立案的情况下,同样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犯罪追诉时效过期指涉嫌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诉讼期限已依法届满。此规定旨在平衡打击犯罪与维护法律公正。若犯罪未被司法机关在规定时间内追究,犯罪者将免于刑事责任。如不满五年刑期的犯罪,五年后不再追诉;五年以上不满十年的,则需十年。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