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活动
是指恐怖分子制造的一切危害社会稳定、危及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一切形式的活动,通常表现为爆炸、袭击和劫持人质(绑架)等形式,与恐怖活动相关的事件通常称为“恐怖事件”、“恐怖袭击”等。
问题 | 个人恐怖犯罪 |
分类 | |
解答 |
![]() 一、概念争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因不满情绪指向政府和社会,面向公共群体的武力报复的犯罪多数由于缺乏政治动机,不能定义为恐怖活动,而被归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或具体的“故意杀人罪”等罪名,在警方的术语中则称为“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但是,一些专家已开始将其称之为“个体恐怖犯罪”,多名研究恐怖主义和治安问题的学者认为目前并没有数据表明此类事件比以前更多,但这在当前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更为现实的威胁,因此需要重新修正“恐怖犯罪”的定义。 二、发生原因(一)经济原因经济高速发展必然会面临社会转型的一系列问题,社会转型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层趋于复杂并发生变化,一些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下降,另一些群体正在崛起。同时由于贫富分化加剧,一个拥有数千万人的贫困阶层开始出现。当他们意识到贫困并且将贫困归结于社会时,就可能将不满情绪指向政府和社会。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面临过个人恐怖犯罪高发的问题,只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中国毫无疑问也会面临同样的挑战。 (二)社会原因由于贫富分化加剧,社会转型加剧,下岗失业者、低收入者和收入水平下降者、边缘人群或者弱势人群是当前社会不满意者的主体。这种大范围的不满情绪已经变成破坏中国社会稳定的催化剂。对生活状况不满的人比其他人更倾向于采取激烈手段表达自己的诉求。 (三)制度原因中国有很多机制来处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这些机制的改革步伐大大落后于社会矛盾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程度。但制度相对还不完善,信访机制的弱化、司法的不公正、政府调处能力下降,使得不满情绪缺乏正常合法的宣泄渠道。大部分人能忍就忍,但少数人就可能铤而走险。 (四)个人心理原因纵观近年来个人恐怖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其大多具有面对生活的困苦和不如意,不从社会和自身寻找原因,却简单地推卸给他人,或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在正常社会中显示不出自己的价值来,便通过不寻常的方式寻找存在感,或者具有贫困背景。相同的个人心理特征是具有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等。 三、案件特点(一)犯罪有效仿性该类犯罪通常具有效仿性,如自从公交车纵火案、爆炸案发生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公交车纵火、爆炸案层出不穷。这同时也说明这些公共领域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个人恐怖性质的犯罪很容易实施。 (二)手段选择性该类犯罪在我国具有手段选择性的特点,如在美国,由于枪支管理的问题,在社区、学校,使用枪支实施个人恐怖性质犯罪比较容易实施,而我国案例表明,对极端犯罪分子而言,公交车作案比较容易实施。 (三)针对领域不确定性该类犯罪针对的领域是不确定的,并没有专门的作案领域。城市高度发展后,公共安全也变得相对脆弱了,因为关联性提高了,对公共安全的要求也就提高了。人口的基数在提升,稍微出一个事情,影响都会放大很多。比如在地铁里,恐怕大叫一声就可能引发很大的恐慌,导致拥挤、踩踏。这就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构建更加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安全管理机制。 (四)呈多发的趋势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及社会转型,该类犯罪呈多发趋势。国内的公共安全管理并不比国外差,甚至超出了国外,比如地铁安检,在其他国家根本没有或者很少。 四、防范机制(一)加强公共安全投资公共场所所有的预防措施,首先要考虑到突发情况可能会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安保,对极端人员是一个很好的震慑,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控也很有效,可以避免很多意外的伤害。另一方面,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非常重要,提高其安全应急系统。如由于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公交车在安全设施配备上也动力不够,比如阻燃材料的采用,以及封闭式车厢的改进。公共管理部门的安全意识可能还不到位,以公共交通为例,安全隐患很多。 (二)加强社会宣传要加强打击该类犯罪,公共安全管理必须更全面细化,同时也需要全面加强在社会的宣传,打击该类犯罪需要全民参与,如发动民众提供该类犯罪的线索,进行奖励等。或者通过摆放展板、发放宣传小册等资料、咨询问答等方式,向公民揭露当前该类犯罪的主要形式、危害后果和的手段等,并对如何防范该类犯罪案件进行必要的提示。勇敢地冲上去与犯罪分子搏斗,对民众的要求确实过高,民众不一定非要去阻止,但如何做到有序快速地逃离。 (三)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研究怎么在防范的方法上更科学、有效,提高个人恐怖案件发生后的快速反应能力,现在全国的巡警配枪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武装力量是必须要有的,这不仅是为了震慑,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迅速制服,避免更大伤亡。要分析哪些矛盾可以避免,可以减轻,对公共安全管理,应该采取措施把风险降下来、危害降下来、频率降下来。 (四)完善治安管理体制根据新形势改革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改善司法体制、信访体制,使社会矛盾有合理而畅通的疏解渠道;改善治保体系和预警机制,尽早发现各种社会矛盾。但从根本上,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弱势群体的利益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从根本上铲除恐怖犯罪滋生的土壤。 五、重大案例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2004年2月13日至15日,因生活琐事矛盾,积怨已久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铁锤先后将4名同学逐一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逃匿。 2004年长沙公交车爆炸案2004年10月26日下午两点左右,长沙一公交车发生爆炸,共有54人受伤,9人重伤。案犯阳进泉出于家庭悲剧而报复社会。 2005年北京王府井劫车撞人案2005年9月11日10时许,农民工艾绪强劫杀出租车司机李某后,驾驶劫来的车沿王府井大街由北向南高速行驶,先后将9人撞倒。致2人死亡,7人受伤。 2005年福州公交车爆炸2005年8月8日,福州市一辆5路公交汽车行驶至东大路东街口车站时发生爆炸,当场造成1人死亡,另有31人受伤。 2008年昆明7•21公交连环爆炸案2008年7月21日7时许,昆明市公共汽车公司54路公交车,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侧门附近发生爆炸,造成1死10伤。一小时后,另一辆54路公交车在昌源路与人民西路交叉路口附近发生爆炸,造成1死4伤。 2009年成都公交车纵火案2009年6月5日,四川成都9路公交车在川陕立交下桥处发生燃烧,造成27人遇难、74人受伤。当年7月2日该案告破,系故意放火案,犯罪嫌疑人张云良已当场死亡。 2010年长沙大巴纵火案2010年7月21日,一辆牌号为湘A17281的机场大巴行至长沙机场高速公路6公里处时突然起火,造成2人死亡,3人重伤,11人轻伤或轻微伤。 2012年北京公交车纵火案2012年7月28日,北京一男子在公交车上点火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3年厦门BRT公交起火2013年6月7日,福建省厦门市一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共造成48人死亡、30多人受伤。嫌犯为厦门本地人陈水总。陈水总曾因低保被取消而上访,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 2014年贵阳公交车起火2014年2月27日,贵阳市一辆237路公交车发生燃烧,造成6死35伤。事发时车上约有乘客50名,火灾发生后仅10余乘客及时从车上撤离。据贵阳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贵阳公安」消息,「2.27」贵阳公交车燃烧案为人为纵火。 个人恐怖犯罪相关词条
|
随便看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