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农业用地区 |
分类 | |
解答 |
![]() 一、基本概念农业用地区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农业用地区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二、详细解释农业用地区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1985年,世界农业用地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不包括南极洲)的64.7%;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这一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小。农业用地利用的合理性标准为:要求达到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效益的统一,以保持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三、文章赏析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用地流转变化分析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对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用地流转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城镇用地扩张压力下,1988~2006年农业用地面积急剧减少,其中1988~1995年是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数量最主要的时期,70%以上农业用地流转为城镇用地;与此同时,其他的土地类型也在向农业用地转化,水域和林地是转化为农业用地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3455270.htm 关键词:农业用地流转;空间格局;GIS;RS;广州市番禺区 广州市番禺区(包括2005年划分出去的南沙区)作为广州市未来的中心城区,自从撤市设区以后按照中心城区要求配套基础设施和按中心城区标准建设,大学城、会展中心、广州新城、广州火车南站、亚运城等大型项目都布局在该区,使其迅速成为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区域,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1]。人类活动导致的农业用地流转过程近年来成为地理学、LUCC与城市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受到广泛关注,但这些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农业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其人文驱动机制的研究,忽视农业用地资源的空间组合结构及其格局特征变化的研究。因此,选择珠江三角洲经济与生态核心区广州市番禺区为研究对象,以RS与GIS技术为支撑,采用转移矩阵、空间叠加等分析方法对农业用地流转量、流转方向、流转发生的空间格局变化等进行初步研究,为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用地资源、协调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广州市番禺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界为陈村水道、潭洲水道、洪奇沥水道,与南海、顺德、中山3市相邻;北隔沥滘水道,与广州市区相接;南滨珠江口,外出南海,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2海里,区政府所在地市桥镇距广州市区17 km。全区面积 1 313.8 km2,其中陆地面积852.3 km2,约占总面积的65%,河涌及外围水域461.5 km2,约占总面积的35%。陆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各占5%,农业用地4.80万hm2,其中种植业面积3.67万hm2,水产养殖面积1.13万hm2。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番禺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区域经济模式迅速转变,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的中心之一,迅速发展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带。 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研究采用的基础数据为Landsat-5 TM(1988、1995、1998年)与Landsat-7 ETM (2006年)遥感影像数据,轨道号为122/044;在ERDAS 8.6、ENVI 4.2、ArcGIS 9.0等遥感与GIS软件支持下,对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图像处理(配准、镶嵌、合成、增强、分类等),提取不同时相广州市番禺区土地利用信息和农业用地资源数据(表1)[2]。在GIS环境下,所有数据都被统一栅格化为30 m×30 m的GRID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空间叠加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农业用地流转量、流转方向、流转发生的空间格局变化等进行初步研究[3,4]。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禺农业用地总体变化特征 根据表1和土地利用变化率模型计算出不同时段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变化及年平均变化率(表2)。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区1988~2006年在城市扩张的压力下,农业用地总面积急剧减少了27 895 hm2,但由于农业用地1988年的面积较大,年平均变化率仅为-1.94%。1988~1995年农业用地的减少面积为19 660 hm2,是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数量最大的时期,同时农业用地是这个时段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变化最大的类型,年平均变化率为-3.52%;1995~1998年农业用地的面积减少了4 050 hm2,是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数量最小的时段,年平均变化率为-2.24%;1998~2006年研究区农业用地变化速度比较平缓,年平均变化率最小,仅为-0.93%。 |
随便看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