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与分配 |
分类 | |
解答 |
![]() 一、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是关涉到“同命同价”抑或“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是个非常敏感的法律问题。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理论上有两种学说,即“差额赔偿说”和“定额赔偿说”。 1、差额赔偿说差额赔偿说认为死亡造成的损害后果以受害人发生损害后实际增加的费用和潜在减少的财产为依据,以实际损失为计算的标准,受害人发生损害后,实际支付了多少费用,造成了财产多大程度的减少,就支付多少赔偿金额。损害在其本质上都会导致经济上的不利后果①。上文己经阐述过,在人身伤害致死的情形下,一般把丧葬费和医疗费、交通费等实际发生的费用称之为积极损失,把因侵权行为致财产本应增加却未增加的可得利益减少称之为消极损失。此学说把死亡损害赔偿细化成具体的赔偿项目,分别计算损害赔偿额后相加计算出总额。因为近亲属损失的财产利益归根结底是死者生前本应获得的收入的一部分,所以差额赔偿说是完全以死者生前的实际收入水平作为确立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对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比较合理,符合损害赔偿法填补损失的原则,但是差额赔偿说存在的一个弊端是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损害赔偿额在不同的个人之间会出现极大差额。 2、定额赔偿说定额赔偿说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民法学者西原道雄提出,此学说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确定死亡赔偿金时,应该不考虑具体受害人的个人收入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原则上按照平均收入乘以一定年限计算赔偿数额,从而以抽象化、定型化的方式确定死者未来收入损失。定额赔偿说使得依个人收入水平计算得出的损害赔偿额在不同的人之间产生的极大差额得以减少,从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民大众的公正理念,但也存在其明显的弊端。这一学说是建立在生命平等、“命价”有偿理论上的产物,其理论基础就不牢固,另外,此观点忽略了侵权损害的 为了解决法官在审判实践中难以操作,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裁判尺度难以统一等问题,《侵权责任法》一审稿曾规定死亡赔偿金应当根据受害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因素确定。但是,最终考虑到实践中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千差万别,我国各地的经济情况差异较大,个体之间的实际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情况非常复杂,法律规定的任何赔偿标准都有可能无法照顾到这些差异,都有可能引起较大争议。从国外经验看,多数国家都没有在法律中对人身损害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作明确规定,主要有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根据案情自由裁量。因此,目前由法律对 二、死亡赔偿金的分配1、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原则关于死亡赔偿金的分配问题,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对死亡赔偿金的分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死亡赔偿金应按照《继承法》法的规定在近亲属之间进行平均分配,因为死亡赔偿金作为一种物质性损害赔偿,其赔偿标准主要是依据死者的收入来计算,如果受害人在正常情况下死亡那么这笔收入就可以作为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所继承,而受害人的非正常死亡导致了近亲属对这笔未来可预期继承的遗产丧失,因此应依据《继承法》规定在近亲属之间进行平均分配。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死亡赔偿金应该按夫妻共同财产来分配,因为死者的死亡导致家庭或近亲属未来可预期收入的减少,如果死者未死亡那么其未来可取得的收入就属于夫妻共有,因此,死亡赔偿金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按夫妻共同财产来分配。第一种观点的问题在于死亡赔偿金并非死者的遗产,因为遗产是死者生前合法所得并实际存在的财产,而死亡赔偿金则产生于受害人死亡之后,是对死者近亲属的财产损害赔偿,不能按照《继承法》的规定作为遗产进行分割。第二种观点存在的问题在于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合法取得的财产,夫妻任何一方死亡就导致夫妻关系终止。死亡赔偿金是因一方死亡而取得,发生于夫妻关系终止之后,因此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自然不能按照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 由于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近亲属的财产损害赔偿,因此在分割死亡赔偿金时应以分配主体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死者生前关系的紧密程度等合理因素为原则,而不是以等额分配为原则。法官在对相关因素进行衡量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同时,笔者认为死亡赔偿金请求权属于死者近亲属的共享请求权,他们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数额拥有共同所有权,而不是按份所有权。近亲属人数的多少并不会对一个案件中死亡赔偿金的数额产生影响。如果近亲属中的部分成员明确表示放弃自己的权利,法官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并向当事人说明如果放弃就不得再主张这一权利,需注意的是在近亲属中的部分成员放弃自己权利后死亡赔偿金的总额计算不受影响。 2、死亡赔偿金的分配顺序死亡赔偿金的分配主体为死者的近亲属,而《民诉意见》中规定的近亲属的范围限于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从常理上来说,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与死者生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与死者之间的感情也较深厚。考虑到不同近亲属与死者生前感情、关系的亲疏有别,同时为保障被扶养人的利益,因此,可以参照《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7条的规定,将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列为第一顺序请求权人,其他近亲属列为第二顺序请求权人。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请求人的情形下,方可由其他近亲属提起死亡赔偿金的赔偿请求。同时,被扶养人应该作为第一顺序请求权人提起诉讼并进行分配。为保障被扶养人的利益,在分配时,被扶养人生活费应按照一定标准先行从死亡赔偿金总额中析出,先支付被扶养人的生活费,剩余部分再由近亲属协商分配,协商不成,再以分配主体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死者生前关系的亲密程度等合理因素为原则进行分割。 三、近亲属缺位时死亡赔偿金的处理在死者近亲属缺位时由检察机关行使请求权获得的死亡赔偿金可以交给专门的公益机构,由公益机构用于公益事业。为此,我国有必有针对死亡赔偿金的立法目的设立专门的救助基金,用以救助那些因侵权行为而失去亲人但无法获得赔偿的生活困难的受害人的近亲属,以此来缓解他们拮据的生活状态,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如果在死者近亲属不确定的情况下检察机关行使了请求权,那么,在近亲属重新出现时,经近亲属请求,死亡赔偿金就应当予以返还。但从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考虑,应该为返还请求权的行使设定一个合理的期限,具体期限可以按照我国《民法通则》中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即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两年,从近亲属知道或应当之日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保护。 |
随便看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